愿更多代表委员参与公车装备GPS的讨论


周明华

公车上应装备GPS以监督腐败。针对广州市政协委员黄慧敏的这个建议,广州市纪委监察局日前答复中称,若在公车上装备GPS,费用太高。故目前条件尚未成熟。答复还称,监督公车有很多种途径,并不仅限于GPS。例如,每个月对公车的用车里程进行公示、蹲点、暗访等。而黄慧敏19日称,装一个GPS和后台维护费用不多,关键是看有关部门无有决心。(1月20日《广州日报》)

     当前,我国公车私用现象日趋严重。有人估算,暂且抛开相互比阔的用数十万财政金购公车所需费用不说,单就每年一辆公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10万元。再加上“一人有(开)公车,全家有油喝”的不少官场“油耗子”的存在,一辆公车一年的“公耗”令人咋舌。冯培恩和刘光复在2007年在全国两会上称,每年各级政府官员公车私用费用达2000多亿元,许多公车用于公务的时间仅占三分之一,其余时间被用于领导和司机的私事上。

正如黄委员所言,在公车上装备GPS并不贵,这从我国不少大中城市的出租车和公交大巴上已装上GPS便能证明。作为一名媒体评论员,之前我已多次撰文建议除少数特种公务车外,都装上GPS定位监视系统,可一直鲜见呼应者。这次黄慧敏委员首度界入此命题,建言公车装上GPS并得到纪监部门的快速回应,应该说是我们社会文明与法制的进步。所以,我这里首先要感谢黄委员,希望有更多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们意识到监管公车私用的形势严峻性,积极参与讨论,建言献策,让这一行之有效的技术性监督尽快跨上台面上来。

之所以我认可这种技术性防腐措施,是缘于这种办法已被不少国家所证实其廉价性与有效性。瑞典现在的公车也安装有GPS,以防公车私用。芬兰为防公车私用,在上世纪90年代末特别设计了GPS监控系统。这套装置是在公务车上安装一个带双按钮的记程器和代码发射器,一个按钮刻着“公务”字样,另一按钮刻着“私事”,官员用车时,按下其中一个按钮,代码发射器就可把该车特定代码发至中央监控台。若监控者发现有人“错按”,便会当即追问。税务人员定期调用这个中央监控资料,公车私用者将自缴私用费用并挨重罚。此举五年来,无一车私用,无一官被罚款,2004年政府拆除了该系统。

所以公车私用无国别,没有监督的技术硬件存在,任何一辆公车都有“私奔”的天性。之所以我国一大群公车爱“私奔”,是因为“公车们”被技术性监督的设置偏软。公车管理,实则是一场权利与利益的长期较量,如果监管防腐的系统性制度设置尚需时日,我们完全可以让技术性监督防腐先行一步,这是一种务实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