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沈阳与“迪士尼”的热恋才刚刚开始。
2008年12月12日,一座国内最大的游乐项目——沈阳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项目与沈北新区政府正式签约,媒体称其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国版“迪士尼”;12月21日,消息再度传来,“中国卡通娱乐城”项目已经完成签约,选址沈阳市棋盘山开发区,号称“东方迪斯尼”;此前两个月,10月28日,大规模室内主题公园——沈阳乐天世界奠基,目标是创造沈阳自己的“迪士尼”。
改革开放以来,“迪士尼”在沈从无到有,用了30年;而从“个案”到“扎堆儿”仅耗时3个月。
庞大的计划
“就算是大连,还有‘发现王国’呢!”在众多沈阳市民的回忆中,沈阳曾经最好玩的大型游乐场所——夏宫即将消失。
然而,惊喜也接踵而至。
2008年10月末,一则“去‘迪士尼’玩将不再是沈阳人奢望”的消息炸开:由韩国乐天集团投资的韩式“迪士尼”——沈阳乐天世界大型复合园区于当月28日奠基。该项目投资20多亿美元,约合人币150亿元,工程预计2013年末1期竣工,目标直指“沈阳人自己的‘迪士尼’”。
紧接着,2008年12月12日,以深圳华强集团为后盾,计划投资200亿元、规划总用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国内最大的中国版“迪士尼”游乐项目——沈阳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项目与沈北新区政府正式签约。
仅仅9天后,同样的兴奋“空降”到沈阳东郊的棋盘山——承载着东方“迪士尼”梦想,由浙江中南集团、杭州置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长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预计总投资100亿元,占地约3平方公里的“中国卡通娱乐城”已经完成签约,投资方已编制完成初步规划设计方案。
至此,沈阳的三个“迪士尼”悉数亮相,从彼时辽沈地区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真切感受到,这一次,沈阳真的很“提气”。
就在沈阳市民沉浸在“迪士尼”童话般梦想里之际,争论也随之而来。“沈阳一下要建设三个这么大规模的综合娱乐项目,前期的考察和调研工作应当细致、慎重。”沈阳市政协委员、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王伟伟说。
王教授的担心或许不无道理。今年1月中旬,世界娱乐业巨擘美国迪士尼总部确认,该公司在中国内地的第一个项目——“上海迪士尼主题公园”终于尘埃落定,预计耗资244亿元于2014年正式开门迎客。值得注意的是,此迪士尼落户上海从坊间传闻到最终敲定,上海市民苦等了10年之久,这样的等待还要持续5年。
反观沈阳上述3个“迪士尼”项目,预计总投资达450亿元,接近上海的两倍,其中仅沈阳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一个项目的投资,就已经与上海迪士尼比肩,而他们预期的竣工时间在2013年。
尽管从中不难看出沈阳拓展娱乐业的雄心壮志背后压力重重,但人们始终希冀,四年之后,三个庞大的游乐项目真的能如期展现在沈阳市民的面前,至少目前无论是官方还是投资者都底气十足。
“米老鼠”和“唐老鸭”的新挑战
这种“底气”无疑来自沈阳潜在的巨大娱乐消费市场。
“沈阳是个缺乏娱乐元素的城市,每次有外地的朋友来沈阳,我都不知道带他们到哪里玩好。”市民张浩雨说。
同样的感叹在今年的沈阳市两会上也曾爆出。“其实,‘玩’也不是小事。”一位政协委员坦言,都说今年沈阳要拉动内需,可现在许多家长打算周末带自己的子女出去游玩选择太单一,找不到集中、健康又兼具很强娱乐元素的地方。孩子想消费了,才能更好地带动成年人消费。
尽管一个综合性娱乐场所能为沈阳的消费作出多大贡献谁都难以预计,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娱乐业在沈阳的“钱景”是很乐观的。难怪有媒体慨叹,“今后,沈城市民不必到大连发现王国体验惊险,不用到长春影视城探寻奥秘,也不必到香港的迪士尼乐园感受新鲜。因为,在家门口兴建的包罗万象的大型游乐项目就能够满足市民的游乐愿望。”
尤其在金融危机肆虐的当下,沈阳大型游乐项目除了满足市民的愿望外还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今年7月17日,迪士尼乐园将迎来54岁生日,中国上海的加盟将使这一世界性的主题公园的数量增加到6个。回顾历史,世界范围内,前5对“米老鼠”和“唐老鸭”都出色地完成了他们的“任务”。
仅以香港为例,据著名调查公司AC尼尔森的一项调查:200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前后动用224.5亿港元,预计未来40年内,迪士尼将为香港带来800亿至1480亿元的巨额收入,资金回报率高达25%。
无独有偶,沈阳仅国际冰雪节一项就在200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1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61.8万元,同比增长47.75%。而这次中国版“迪士尼”游乐项目——沈阳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和“东方迪士尼”——“中国卡通娱乐城”,均为沈阳市政府赴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招商成果,其用意可见一斑。
“应该说旅游娱乐业对一个地区投资、消费乃至就业的带动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一位上海专家向《时代商报》表示,一旦上海迪士尼建成,将带动总计上万亿的GDP总值;消费力方面,内地80%以上客流将被吸引至上海,甚至包括大量亚洲旅游资源。
面对仍在持续的全球性经济低迷,沈阳显然也意识到了“保增长”和“拉动内需”之间奥妙的关系。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沈阳市政府定下目标:在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855亿元基础上,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与此同时,“立足扩大内需”、“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则被公认为实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法宝”。
不能忘却的记忆
在沈阳金廊北段一号地块(占地19.47万平方米),即韩国沈阳乐天世界的项目所在地,一条笔直的道路从沈阳北站北出口向西延伸联动皇姑区的北行商业街,一座集购物、游乐、休闲为一体的大型娱乐项目即将在这里兴建。
此时,在金廊的另一端,一座饱含沈阳人多少美好回忆的娱乐园地——夏宫,却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的确,没有一座能够站得住、立得久、代表城市综合实力的大型娱乐场所,这让自信的沈阳人一直耿耿于怀。
“前路诱人,但越是这样,越需要冷静。”辽宁社科院研究员、沈阳市政府参事王广林提醒,“审视背影与踏上前路同样重要。”
显然这种提醒并不为过。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上半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6530.73亿元,而沈阳为1829.2亿元。“两者对比,可想而知,拥有700万人口的沈阳与人口总量近2000万的上海相比,消费能力如何?”王广林说,沈阳的“迪士尼”盘口虽然大,但却需要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去运作。
“沈阳搞类似迪士尼的项目,不应重蹈当年‘嘉年华’的覆辙。”王伟伟向媒体表示,一个地区娱乐产业的需求量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如果每个公园的特点都不突出,或者大部分雷同,容易出问题。”
王伟伟认为,建设中的各个主题公园,必须走差异化战略,游乐项目也必须不断更新,千万不能让游客几年都看同一套节目。
事实上,如此三个大型娱乐项目同期进入沈阳对各方的考验还远不止这些,以香港迪士尼为例,兴建初期在土地划拨、征地补偿、交通规划,配套设施改良等诸多领域都进行长时间的方案制定和考察工作。
作为一个娱乐元素不甚丰富的城市,沈阳一直没有放弃以大型游乐业拉动消费的梦想与实践。稳扎稳打的棋盘山风景区、昙花一现的“嘉年华”和匆匆谢幕的夏宫都是见证。
然而,正所谓“否极泰来”。
4年后,享誉世界的迪士尼乐园58岁生日,在中国这是个吉利的数字,愿它能带来好运。因为,无论如何,沈阳版“迪士尼”已向我们款步走来。可以想象,已被沈阳人寄予厚望的沈阳版“迪士尼”所承载的希望并不仅仅是孩子脸上的灿烂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