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则新闻看金融风暴下的市场营销


新安晚报2009年1月1日(本报记者 伍静)

               安徽农产品热销上海滩

昨日上午九时不到,位于上海长陵区的上海国际农展中心门口已经聚集了很多上海市民,他们手拎着购物袋,或推着购物车,准备好好的采购一番,也难怪有关人士称农展会就是安徽给上海人民送年货。

“你再送我一袋榨菜好不?”在展馆内,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参展企业收获颇丰,不仅摆在展台的货品被抢空,同时还赢得不少大单。据了解,参加本届交易会的我省17个市和省供销社、省农垦集团组成的19个展团,参展的安徽农业产业化龙头300多家,参展产品1500个,全部为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

通过此前连续八年的农交会的成功举办,安徽的优质农产品不仅得到了广大上海市民的青睐,两地的农业合作与交流也不断深化。据统计,我省在上海注册、主要从事农产品贸易的公司达347家,进入上海市场的安徽农产品多达数百种,年销售额达226亿元,上海到安徽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的企业和个人达388个,实际到位资金43亿元,皖沪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昨天上午举行的第九届安徽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上海交易会上,安徽农业投资贸易签约项目42个,总投资108.5亿元,其中招商类项目27个,签约额90.1亿元;贸易类15个,签约金额18.4亿元。

从这则新闻报道就市场的角度而言可以给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其一:08年末,第九届安徽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上海交易会非常成功,无论的产品销售还是项目签约都取得了巨大的 成功。如果这条新闻放在中国经济依然大步前行的大背景下不足为奇,但今天,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经济从金融领域到制造领域波及到各个行业,居民收入下降,购买力下降,消费信心不足。而上海人又以精明、理性、精打细算闻名。这不得不令我们营销人思索:看来市场的 好坏、消费信心的强弱在时间上、地理空间上以及具体到某个产品的销售上是具有相对性的,我没有研究安徽的邻省是否也有这样在上海的交易会,如果有是否也很成功呢?

其二:报道中说,安徽的“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去参加交易会,安徽人把有了一定名气的优质产品、绿色无污染的 产品送到上海,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1.企业注重产品质量;2.满足消费者的 需求:绿色产品。在目前添加剂、化学药品充斥食品的背景下,消费者需要真正的绿色产品。

其三:这是第九届了,同时安徽在上海注册从事农产品贸易的公司有347家,说明安徽的农产品与上海老百姓的沟通最少有九年了,除了定期的交易会,还有那么多的农产品贸易公司作为纽带为安徽的 农产品与上海的老百姓进行常态化的沟通。用我们营销术语来说:就是平时做好基础工作,节日引爆市场。

其四:安徽优良农产品这么多年的与上海老百姓的沟通“安徽产品”赢得了良好的美誉度,如果像牛奶企业为了短期的利益,一家企业的行为波及到整个行业的道德沦丧,几乎整个行业在潜规则下沉默不语。安徽一家农产品企业不道德行为也会造成整个安徽农业在上海的失去信任。一个区域内一家企业可以遵守行业道德不奇怪,但一个区域内上千家企业这么多年都能够在种种的利益诱惑下遵守行业道德并赢得挑剔的上海人的 信任,这值得我们企业家、营销人员反思。在此基础上,上海人到安徽投资农业,带动了整个安徽农业的 发展。

其五:看准时机,打造“年货”品牌。形成年货品牌有几个条件:1.消费者过年期间大量使用的;2.品种丰富,3.有特色;4.整体品牌的美誉度。安徽人将上千家农产品企业组织起来,有具体的 产品品牌组成了“安徽名优产品、绿色产品”这个大品牌,通过九年运作,越来越被上海人喜爱。

其六:企业产品直销:将产品从企业直接销售到 消费者手里,减少中间环节,我不清除,这样到底能使消费者节省多少,但从营销心理学上来说,消费者是非常乐于接受的,特别是在节前大宗采购的时候。

无论是企业还是营销人员,我们常常在问:市场在哪里?消费者在哪里呢?现在我想问我自己:我了解消费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