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制造企业质量管理启示录


  编者按:据报告预测2009年全球制造业的增加值将达11.783万亿美元,中国将占据17%,美国则退居第二,为16%,将结束美国100多年来在全球制造业保持的支配地位。超越美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是要看到差距,在品质上中国制造业很难超越美国。这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留下的都是高端的制造业,转移给中国的多是低端的。中国制造业在规模上早就超过德国和日本了,但在品质等方面差距却难以跨越。美国和日本是当前全球范围内质量管理水平最为领先的制造业国家。通过分析他们的发展道路和质量管理模式,将对中国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

  日本:针对自身找差距

  二战以后,日本工业基本上处于一种“一无所有”的状况。由于起点水平很低,所以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很差,在人们心目中简直就是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但是到了80年代,日本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已经全面超越美国,成为了优质产品的象征,被全球的消费者所认可。在过去的30年中,到底是什么让日本企业获得了产品质量的巨大提升,并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大国呢?在日本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戴明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他首先改变了日本企业对于质量的传统认识,让大家明白高质量并不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相反,高品质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在戴明质量管理理念的推动下,日本制造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1951年,日本设立戴明国家质量奖。该奖主要面向日本国内的制造企业,评奖标准非常严格,获奖企业每年最多1~2名,是日本制造业的最高荣誉奖项之一。

  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PDCA(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处理)循环上:

  1、计划阶段,看哪些问题需要改进,逐项列出,找出最需要改进的问题。

  2、执行阶段,实施改进,并收集相应的数据。

  3、检查阶段,对改进的效果进行评价,用数据说话,看实际结果与原定目标是否吻合。

  4、处理阶段,如果改进效果好,则加以推广;如果改进效果不好,则进行下一个循环。

   通过实施PDCA,企业能够针对于任何管理问题进行系统的改进。并且,这一改进过程可以在企业内部的不同机构和单位之间进行细分化的循环进行。正是由于这一思想的持续改进模式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效果,所以日本企业纷纷使用PDCA循环自己找问题,然后改进产品质量。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达到最辉煌的时期,其产品如汽车、家电等充斥世界各国市场。

  美国:针对竞争对手的定点超越

  在全面提升自身的质量管理能力之后,日本企业的竞争能力有了极大的增强。日本产品开始逐步进军全球市场。由于大量原有的市场份额被日本产品所占据,美国企业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并且决心学习日本企业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决定设立一个国家质量大奖。1987年,美国颁发马克姆•波里奇国家质量奖,该奖主要适用于3类企业:一是制造业,二是服务业(依据销售额判定),三是小型企业(雇员小于500人)。评奖标准很严,每类企业每年最多有2个获奖者。

   马克姆•波里奇奖的核心是定点超越,并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分析本企业与历史同期相比取得了多少进步,它能够激励本企业继续前进。第二步,企业要想获得巨大的进步,就要不断地把本企业的业绩与同行业最好企业的业绩比较,找出差距,然后迎头赶上。这就是定点超越。

  自颁发马克姆•波里奇奖后,美国企业纷纷比照马克姆•波里奇奖获得者找差距,然后定点超越,结果产品质量大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重新树立了对日本企业的竞争优势,马克姆•波里奇奖的定点超越是美国企业质量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日质量管理特色比较

   戴明的管理理念主张PDCA的持续内部改进,强调自主和主动管理。即立足于企业内部,详细分析本企业目前存在什么主要问题,然后改进。其特点是针对于自身寻找差距,并进行自我超越。与戴明强调针对于自身寻找差距的理念相比,马克姆•波里奇奖更为强调企业应立足于外部。通过对内部进行程序化管理、量化指标,把本企业的业绩与同行最优秀企业的业绩进行对比,找出差距以寻求改进。其特点是针对于外部竞争对手和标杆企业寻找差距,在明确具体的差距后实现定点超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日、美企业都在找差距,只是找差距的方式不同。日本企业通过戴明循环,与自己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自我超越。美国企业则通过与优秀企业比较以发现差距,然后定点超越。这种不同的管理改进模式的背后,是双方相同的“以产品质量为竞争基础”战略思想。在这种战略思想的引导下,日、美企业成为了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代表。

  对中国制造业的质量管理启示

   中国制造业目前在规模上已经和日、美缩小了距离,但是在整体质量水平上还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在于,由于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加工制造环节,中国企业对于自身竞争优势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较低的人力和资源成本方面。但是伴随当前宏观环境的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曾经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中国企业不得不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战略方向和竞争优势定位。

   基于中国制造业所处的环境与背景,简单地照搬日、美企业的发展道路显然不是我们目前最好的出路和方法。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质量管理理念大多已经在企业战略方面形成,但是在深化执行层面却面临着巨大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源于人员质量管理意识层面的,也有源于工具和方法层面的。

   结合国际领先制造业企业的经验,在质量管理提升的初步阶段,实施和应用领先的质量管理工具体系,如SPC解决方案等,将能够帮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成效。并且,SPC解决方案本身就是一种质量管理思想的体现。以美国盈飞无限(InfinityQS)的实时SPC解决方案为例,其整个解决方案的应用流程和功能组合,均来自于其服务波音、博世、卡特彼勒等领先制造业企业的经验总结。经过20年的发展,盈飞无限的SPC系统已经被全球3000多家制造业企业所应用。来自于不同行业及应用环境的积累和沉淀,使得盈飞SPC在产品功能、易用性和稳定性上,均具备了全球领先性。

   同时,在为全球领先制造业企业服务的过程中,盈飞无限也积累了大量的质量管理发展经验,能够为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真正适合其发展的应用解决方案。这种强大咨询和定制服务的背后,是盈飞无限在质量管理领域20年持续发展的不断探索和强大自信。

  复杂的综合因素决定了中国制造业还不能通过某一个快速手段来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基于眼前的核心问题,结合国际领先的质量管理思想以及自身实际,以应用工具系统为出发点,进行企业整体质量管理水平的逐步发展和升级。这也是日、美企业进行质量发展的重要持续改进策略,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