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从思考和创新的角度来解读如何客观和科学地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独到见解和观点属本人研究所得,具有实用的决策参考价值。
2009年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任何国家要取得经济发展的总量,必须把国家的就业问题摆在首位,才能从根本上进一步改善民生和大力提高社会效益和促进社会的巨大发展。我个人建议,国家应该出台这样一部政策法规,那就是“国家创业法”(我的新提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成就一大批一大批的创业者,也就从根本上带动了就业的基数,从而扩大中国的就业基础。市场选择人才是由社会发展自身需求自动调节的,也可以说是按照规律办事的,如果人为违背的话,就要受到惩罚。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力发展,中国的教育体制已从根本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因为社会人才的总量大学生只是占社会使用的一小部分,而社会自学成才的不占少数,中国的人才体制从根本上也产生了变化,出现了一大批非高校人才,与此同时,国家各种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体系和咨询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了非高校的社会成员成了社会的专业人才,大学毕业生不得不同他们竞争就业岗位,所以社会需要的是有综合实力的大学生人才,而不只是学了些知识有了文凭能证明自己是个大学生就可以的,难的问题,要从多个方面来思考,要找到一条从根本上解决的良好途径。
个人声明:
本文除本网站之外,其他任何网站/个人链接或使用,均须本人同意,非常谢谢。
下面正文:
2009年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这一次,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做专题部署,会议出台七个方面的政策举措。这在历史上是首次,帮扶力度之大也是第一次,表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另一方面,大学生们的心态也已相当务实,“先择业后就业”,薪酬预期一降再降,甚至出现了“零工资”求职现象。那么,就业为何还这难呢?
我个人认为,说明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因为只有就业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民生,同时国家也不断地出台措施来鼓励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这些政策都出台得非常及时和非常好,但是为什么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为题呢?我认为,一方面说明对解决就业问题所做的工作不足,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因为大学生就业只是社会就业问题的一个方面,国家还有那么多的中专生,大专生,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还有庞大的高中生队伍,毕竟在中国能够上大学的只占高中毕业生中的少数,这说明什么昵,说明国家的就业问题形势一直还是严峻的,不只是2009年才是问题,可以这样说一直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任何国家要取得经济发展的总量,必须把国家的就业问题摆在首位,才能从根本上进一步改善民生和大力提高社会效益和促进社会的巨大发展。
那解决的就业问题出路到底在那里昵?我人为鼓励创业应该是国家的首选,如果一个人创业成功就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就业,这个创业成功是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的,现在国家已经花大力气来鼓励大学生创业,也出台了一些有效措施,那为什么大学生还创业那么难呢?从我的职业经验得知:那就是大学生没有从根本上具有创业成功的基本环境和条件,那是因为创业需要对市场的深入了解,需要有对企业和实业有深刻的认识和风险经验,必须融入社会的实践,还要有一定的社会资本才有创业成功的更大可能性,尽管国家出台了有利的政策措施,不过大学生只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如果贷款创业的话,压力更大,如果创业失败,需要自己买单,很可能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我认为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应该出台更多的政策和有利措施来鼓励社会所有成员创业,让创业成为社会的风尚,让成功者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表彰,纳入国家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让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鼓励创业不应该成在他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只要符合国家创业条件的,国家就应该支持和同样重视,我个人建议,国家应该出台这样一部政策法规,那就是“国家创业法”(我的新提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成就一大批一大批的创业者,也就从根本上带动了就业的基数,中国的就业基础是广大,广大的农村和城市都是就业和创业的地方,还可以向海外发展和国家政策鼓励等措施。
其实,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是很大的,我个人认为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还是要更多地鼓励大学生就业才是根本。
那么如何来扩大大学生就业昵?我个人认为:还要把大学生就业同大学学校挂钩(除非国家明文规定的不挂钩的专业或学科),用来评定该高校功绩好坏的最基本的条件,让学校在授课的同时不得不融入社会的实践中,也才能够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才有更多创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也说明了教育体制和学科内容也不得不进行改革,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要求和社会的真正需要。
在此,我想说的是:鼓励创业必须针对社会的所有成员,要建立一个公平的公开的竞争平台,让整个社会有创业激情和条件的人员都参与进来,只要符合的都应该得到国家的资助、支持和认可,因为这样才可以增加社会就业的总量。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要社会必须接受大学生来就业,而是提高大学生在就业中必须占有社会优势,要从根本上解决,必须从高校抓起,从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术和理论是否同实际相结合抓起,因为市场选择人才是由社会发展自身需求自动调节的,也可以说是按照规律办事的,如果人为违背的话,是要受到惩罚的。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力发展和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中国的人才教育体制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因为在社会人才的总量中大学生只是占社会使用的一小部分,而社会自学成才和职业技术人才不占少数,所以中国的人才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需要也从根本上也产生了变化,出现了一大批非高校人才,与此同时,国家各种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体系和咨询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了非高校的社会成员成了社会的专业人才,所以大学毕业生不得不同他们竞争就业岗位,所以社会需要的是有综合实力的大学生人才,而不只是学了些知识有了文凭能证明自己是个大学生就可以的,“社会需要你是能做出些什么,而不是你只学了些什么,这是社会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一根无形的标尺”(摘自我的博客)。
另外并非所有的大学生都真正掌握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能够运用产生价值,也要等待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要从多个方面来思考,要找到一条从根本上解决的良好途径,这个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
END
大学生就业,观念之争与结构之困
越过阳历新年,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就业开始紧张起来。昨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别指出当前金融危机蔓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必须把大学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会议提出加强大学生就业的七项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首次明确高校毕业生进企业,直辖市以外城市将取消落户限制等。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行动不止于此。此前,教育部已将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纳入今年工作重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多个部门,联合启动2009年就业服务系列活动,提出通过组织校企对接、民营企业招聘周、网络大招聘等活动,争取应届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诸多情形,可知今年大学生就业已是大势当前。
目前来看,围绕促进大学生就业,政府行动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鼓励和引导向城乡基层就业,其中包括从去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二是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其余侧重稳定就业规模、鼓励自主创业、强化就业服务、提供困难援助等。这些举措及时而必要,也相应地提出了两个难题,可称为大学生就业的观念之争与结构之困,廓清二者或许更能增进认识。
所谓观念之争,可从大学生下基层说起。因循过去的就业指导思路,高校往往把大学生对基层和艰苦岗位的畏缩视为观念不正确,相应地,就是希望转换大学生就业观念,从而实现大学生到基层和艰苦岗位就业。事实上,在人才流动早已实现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就业观念本身也是双向塑造的产物,任何一方的一厢情愿,都不可能是市场协商选择的结果。
大学生对基层工作的畏缩,不能仅仅归因为观念的不正确。事实上,无论是基层的创业环境、成长机会,还是政策待遇等,均未能取得与制度鼓励相当的优先条件。相反,资源条件在城市和上层的过度集中,使得基层和乡村的工作机会客观上成为了劣选。通过政治号召和道德鼓动,虽然能够调动暂时的就业积极性,但长远来看,从制度层面改善基层工作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状况,才能真正推动大学生下基层就业。
而所谓结构之困,也是大学生就业的隐性门槛。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问题的一方面,不能单独地看待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必须将其纳入整体社会来解析。早有论者指出,国内经济资源在人为因素影响下,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大学生就业相匹配的知识型服务业则长期低迷。这种产业结构所对应的人才需求状况,就是低端岗位需求旺盛,“白领”岗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资源向公权机构过度集中,市场相对失衡扭曲、发育滞后,使得原本应该成为最大就业领域的市场企业,反倒成为大学生退居其次的就业选择。年复一年高烧不退的公务员热即是明证。
就此二者论,要应对大学生就业紧张的严峻局面,除了做好就业指导服务等急务之外,也应从长计议,改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这些结构性因素。高等教育是嵌入社会体系的一部分,无论是全社会对于高等教育本身的供求反映,还是作为高等教育输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都不能仅仅在高教系统内部单独求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大学生素质和就业能力,都是必需的方案举措,但应该将其置于恰如其分的程度上考量。过于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因素,轻慢必要的制度改善和结构调整,将无助于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全面认识和系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