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四万亿投资的另一种视角


家住顶楼,三十层。入冬以来,电梯中逢邻居见我按顶楼的按钮,总会好奇又同情的问我:住顶楼会不会冷?面对这样善意的提问,我自然微笑作答:不冷的。答完这句,通常没等有下文,邻居就走出电梯了。这个回答当然是有下文的:我家的屋子全部朝阳,采光极好,如同一个天然暖房,冬季即使不供暖,室内也能达到十八九度。同样的问题被来回问过几次后,我不禁好奇,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住顶楼会冷呢?我想大抵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客观信息不完全,对我住在全部朝阳的户型不了解;更重要的原因却是主观信息不完全,既忽视了没有遮挡的高层房屋采光更好,又忽视了今天的建筑技术水平已使屋顶保温层的性能大有提高。

这件小事使我注意到,在思维惯性(惰性?)的作用下,人们往往只关注眼下可见的事实或者只固守已被灌输的旧有观念,由于对其他连锁的、新发的因素缺乏认知和思考,不免进入相似的思维误区。拿近期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国务院动用四万亿元扩大内需的政策来说,就存在不少思维误区。 

问题一:四万亿元从何而来? 

当政府大手笔的投资赢得一片欢呼时,似乎没人在乎这笔钱究竟从哪里来,而答案又是如此显而易见,这些钱来自每个人的口袋。当你走进一家超市,你所见到的每个商品标签上的价格都已经包含了税款,换句话说,只要你消费,你就在纳税。

倘若政府投资的钱不出自税款呢?那就只好印钞票了。当然这会造成极糟糕的通货膨胀,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都会降低。当年国民党大量发行金圆券,导致四亿元金圆券换不来一石大米,就是通货膨胀的极端事例。由于政府支出的每一分钱早晚要靠税收补偿,或者印货币了事,所以,有人将通货膨胀称作税收的一种更恶性的表现形式。 

四万亿元究竟是什么概念呢?对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钱,确实难以想象。不妨提一个相近的数字:2007年全国的税收收入是49442.73亿元。比照这个数字,我们知道全国十亿人辛辛苦苦近一年,交给政府的钱,大约就是四万亿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2008年发生了雪灾、地震、金融危机,全国税收收入仍然高于2007年的数字,截至11月底,税收收入已达52000亿元。

说回来,我们不但把自己口袋里的钱交给政府,还由着政府把全国人民辛苦一年才攒下的四万亿元花出去,大家却依然相信政府会替我们把好钢用到刀刃上,这样坚定的信任基础何在呢?要是一个普通人家里请来管家,付给管家钱让他把家管好,但这个管家却拿着买米买菜的钱出去嫖小姐,主人自然会把他辞掉。现在的问题是,钱已经在管家手里,管家说这回用四万亿元一定能把家管好,主人却既不知道管家要怎么花这笔钱,又没有辞掉管家的权力。面对一个长年习惯出国“考察”、出门必须有小车、向主人总报糊涂账、动辄还反仆为主的管家,主人不禁有些忐忑。

问题二:花四万亿元究竟为什么? 

官方谈及把四万亿元花出去的目的,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是“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有着这样光明磊落的目的,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这时提出质疑自然显得不识时务。具有“大局观”的中国百姓一如既往的支持政府救市计划,经济学家群体也在谨慎的缄默中表现出对政府财政刺激计划乐观的态度。不过,我却对“拉动内需”、“促进就业”这两个目的有所怀疑。

所谓内需,即国内需求。国内强调拉动内需已有时日,但效果并不显著。原因不难发现:需求与供给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供给是为了满足供给者自身的需求,需求恰恰为供给者提供了供给的机会。举个例子,老张在街边给人理发,是为了早上可以买几个包子果腹;老张的早餐需求又使卖包子的人有钱赚。而今天政府讲的“拉动内需”是一种不问目的的需求,只一味强调花钱,却不关心钱究竟花到什么地方。似乎大家一起努力花钱,经济增长速度就上来了。再以老张为例,赚的还是那份理发钱,如果他让积极响应政府促进消费的号召,每天到五星级酒店吃自助餐,没几天连包子都吃不起了。这就是为“拉动内需”而拉动内需的荒谬之处。好在老百姓都有基本常识,再糊涂也知道自己兜里的钱不能乱花,所以尽管政府一再呼吁拉动内需,该不买账的照样不买帐。

“促进就业”的提法显然比“拉动内需”看起来更实惠,尤其在经济危机背景下,企业停产,工人失业,就业形势无比严峻,政府公布的投资项目可以增加几百万个工作岗位,这样的举措自然大受欢迎。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这些背景中抽离出来,只回答一个基本问题:“发展经济的目的是否是促进就业”,就会发现答案是否定的。之所以人们需要工作,是因为社会没有足够的财富保证所有人的生存和发展。当社会创造财富的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老人和儿童都可以免于工作,整个社会的就业机会实际上是减少而非增多。

今天政府将促进就业作为投资目的,实际是本末倒置。比如一个家具厂为了赚取更多利润,就会努力提高生产效率,赚钱后老板为了进一步提高利润,又在不同地区开设分厂,实际上达到了增加就业机会的效果。但如果是政府为了促进就业,强令每个家具厂要多安排500个工作岗位,这样不但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也会上升,家具厂的家具在市场上难以销售,而工人们以同等工资能买到的商品也更少,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下降。再长远些看,这些多余的工作岗位早晚会被市场淘汰,接踵而至的是新一轮失业高峰。可见“促进就业”在这次投资中只是个漂亮的幌子。

如果你问我,政府花了这么多钱,难道还不能拉动内需、促进就业么?是的,多少会有些短期效果。而我想说的是,对于管家为什么花这些钱,每个主人有权力也有义务抱以适当的警惕和怀疑,而不应轻易的被“拉动内需”、“促进就业”这些看似美好的初衷引入歧途。当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看到这一投资政策如何长远的作用于各个利益群体,就能得到更清醒的认识。

问题三:四万亿元应当怎么花?

2008年11月5日,四万亿元投资刺激经济的方案出台,国家发改委所在的北京三里河,所有酒店宾馆立即爆满,住客都是全国各省市政府派来跑项目的官员。“跑部钱进”已经是个不新鲜的俚语,但这一次前所未有的投资规模和拨款速度还是大大刺激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真金白银就要实实在在的花出去了,究竟怎么花,公众并不清楚,但对于四万亿元在拨付过程中存在的巨大寻租利益空间,国人心知肚明。我国一直没有可执行的保障政务信息公开透明的制度,直到2008年5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公民才有了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合法渠道。2009年1月7日,一位名叫严义明的上海律师依据这个条例,将一份《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交到国家发改委,要求公布四万亿投资中已经通过审批的项目情况,四万亿投资的用途这次看似得到监督了。可是,目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尚无配套的具体操作细则,而从该条例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对公民信息公开申请的答复情况来看,严律师自己也持悲观态度,恐怕难以获知政府投资的具体去向。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确知政府究竟把钱用到哪儿,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政府怎么花这笔钱,都不会比老百姓自己花更有效率。正如我在前面提过,老百姓舍不得把自己口袋里的钱乱花,而政府却敢于替老百姓花。 

这次投资计划中提到的安居工程、铁路、公路、机场、南水北调、污水处理、城乡电网、医疗教育、防护林等项目都属于基础设施建设,显然基建将占据四万亿的一大块。政府固然应当承担建设公共工程、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但并不是建设了公共工程、提供了公共产品就等于为社会增加了财富。由于政府停留在这一思维误区,全国出现大量“政绩工程”,尝到甜头的官员自然将更多的钱花在面子上,这就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很多应当为公共服务目的修建的道路、桥梁、建筑却造成了很大浪费。几年前,沈阳就有在十字路口平白架起一座桥的事情,被老百姓笑称为“新加坡,土而奇”。 今天,当各级地方政府响应中央政令,尽快替百姓做主花钱时,很容易在短视、局部的利益干扰下做出“面子工程”,而损失的还是纳税人的钱。

的确,修路、修桥、建机场都会带来各自的好处,然而,这种修建倘若不是出于公共实际需求,而是为了“拉动内需”(为花钱而花钱)、“增加就业”(为更多人有事做而不问效率),我们就必须多问一句:如果这些钱没有花在此处,是不是可以花在其他更重要的地方。比如:将一条可以正常通行的完好道路挖开重修会不会比在偏远的乡村建一所小学更重要?将一个正常承载旅客的机场扩建翻修会不会比给艰难经营中的企业减税更重要?等等。

要是我们再有些想象力还可以知道,让我们自己做主如何花自己的钱,不但更有效率,而且同样能够达到拉动内需、增加就业的效果。也许少建一座桥、一幢楼,却多造了更多汽车,多生产了更多机床,汽车厂、机床厂的工人也有相应的就业机会。而且,市场比政府更擅长指引人们怎样投资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简言之,政府如果能将这笔钱用来减少对个人、企业的束缚和负担,增加个人、企业的发展机会,才是做好了管家的本分;要是仍旧“恪尽职守”的逐年增加税收,“全心全意”的为经济发展设置重重障碍,到主人的生存都成问题的那天,管家的工作恐怕也难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