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旅游营销与策划》连载 01/方超著


第一章 溯源——温泉旅游的起源
   

          温泉,由来久矣。
     国外的温泉旅游源于何时,起于何处,已无从考究,但国内的温泉源起于1998年中国第一家露天温泉旅游度假村——珠海御温泉,则是不争的事实。
    国外也好,国内也好,泉虽同温,其质有别。温泉之所以发展到现在成为备受世人青睐的旅游目的地,与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温泉文化

 

            什么是温泉
     据《辞海》对温泉的释义,一般认为温泉是指水温度高于当地平均气温的泉。别称兰汤、灵汤、暖池、暖泉、热汤、热泉、壬夫、神泉、汤池、汤殿、汤井、汤泉、汤头、温谷、温汤、温液、礜石汤等。
     医疗矿泉专家陈炎冰在《矿泉工与疗养》一书中认为,温泉由于是地壳深处的地下水受地热作用而形成,一般含有多种活性作用的微量元素,有一定的矿化度,泉水温度常高于摄氏30度以上。
     在水文地质学中说:“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当泉水含有特殊的化学组分或高于常温时,称矿泉、温泉或热泉。”
     在地热地质学中,把温泉定义为:“泉口温度高于当地平均气温,而又低于(或等于)45℃的地下水天然露头。可直接用于人类生活设施。”
     在《现代中国旅游地理》中,称温泉是:“一般把水温高于人的皮肤温度(约34℃)的泉水统称为温泉;低于这个指标的称为冷泉;高于人体体温(37℃)的又称为热泉、高温泉或沸泉。”
     在《中国旅游经济地理》中,把温泉归类在“矿泉旅游疗养风景资源》中,并根据泉水温度高低分为:“普通泉(水温在25℃以下),微温泉(水温在23~33℃之间),温泉(34~37℃),热泉(38~42℃),高热泉(43~99℃),沸泉(100℃以上)”从上可见,它把水温在34~37℃的泉,定义为温泉。
     由此可见关于温泉的界定,各国的标准也稍有不同,例如,日本的温泉法规定:温泉水温是20℃,而且一公升的矿泉水内还要含有一定物质,而意大利、法国则是21℃,台湾则是25℃。
     对于温泉旅游而言,更关注的是温泉水能够提供使用的温度,因此属于广义上的温泉,一般采用《现代中国旅游地理》中的说法,把水温高于人的皮肤温度(约34℃)的泉水统称为温泉。
     温泉的成因
   “温泉无火地中生”,温泉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通过地壳运动形成的。
     温泉的成因,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所形成,或为火山喷发所伴随产生,火山活动过的死火山地形区,因地壳板块运动隆起的地表,其地底下还有未冷却的岩浆,均会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由于此类热源之热量集中,因此只要附近有孔隙的含水岩层,不仅会受热成为高温的热水,而且大部份会沸腾为蒸气。多为硫酸盐泉。
     另一种则是受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所形成。当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渗透,深入到地壳深处的含水层形成地下水,(砂岩、砾岩、火山岩、这些良好的含水层)。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热加热成为热水,深部热水多数含有气体,这些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当热水温度升高,上面若有致密、不透水的岩层阻挡去路,会使压力愈来愈高,以致热水、蒸气处于高压状态,一有裂缝即窜涌而上。热水上升后愈接近地表压力则逐渐减少,由于压力渐减而使所含气体逐渐膨胀,减轻热水的密度,这些膨胀的蒸气更有利于热水上升。上升的热水再与下沉较迟受热的冷水因密度不同所产生的压力(静水压力差)反复循环产生对流,在开放性裂隙阻力较小的情况下,循裂隙上升涌出地表,热水即可源源不绝涌升,终至流出地面,形成温泉。
      在高山深谷地形配合下,谷底地面水可能较高山中地下水位低,因此深谷谷底可能为静水压力差最大之处,而热水上涌也应以自谷底涌出的可能性最大,温泉大多发生在山谷中河床上。
     普遍认为温泉的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地下必须有热水存在;
     ●必须有静水压力差导致热水上涌;
     ●岩石中必须有深长裂隙供热水通达地面。
     温泉是地下水在长期运动过程中吸收地壳的热能而形成的,一般都与地球上火山和晚期岩浆活动有关,因此有人说温泉是火山与岩浆奉送给人类的“礼物”。冷却过程中的岩浆使地下水升温,并沿地壳上的大裂缝溢出,最后形成了温泉。有些温泉被泥土、农田、山林掩盖,水并不溢出地表,需人工钻个孔,把水引出地表才能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