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现代化的途径


(一)   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革命的本义是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关于政治革命,列宁有过明确的解释。他说,这就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一定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

1.革命是一种暴力行为。暴力是残酷的,但不能就此否定暴力的价值。暴力可以用来建立完全不同的政府形式,是实现传统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手段。无论是英国、美国还是法国,在其现代化过程中都使用过暴力。

2.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在阶级的任何斗争中,斗争的直接目的是政治权力;统治阶级保卫自己的最高政治权力,也就是说保卫它在立法机关中的可靠的多数;被统治阶级首先争取一部分政治权力然后争取全部政治权力,以使能按照他们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改变现行法律。占据统治地位的可能就是一个阶级,而被统治的往往是几个阶级,因此,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要进行革命的联合。

3.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开端。社会革命就是生产关系的彻底变革,建立适应生产力需要的新型生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前提。政权的根本改变,将使旧的生产关系丧失政治上的保护,同时为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发展提供政治上的保证。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信念或价值观及其他社会结构。因此,一场政治革命的完成有赖于社会革命的进行。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意识形态结构和文化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概念上说,革命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政策及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发生了迅速的、根本的、暴力的全国性变革。

(二)政治改革

革命大大地推动了政治现代化。但是,通过革命手段建立起来的政治秩序要稳定地发展,就不能轻率地使用革命方法。一场真正的革命意味着社会和政治体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重大的变化。而那些范围和速度上受到限制的变革,称之为改革。同时,还意味着方向性的变化,是朝着社会、经济或政治上的更平等、社会和政治参与日益扩大的方向发展的变化。一场真正的革命和一场全面的改革都会给社会带来不定期深刻的变化,但改革是对革命后社会有条件的扬弃,体现着社会变化的连续性和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政治改革是指统治阶级上层自觉地健全和完善政治统治体系的过程。这是狭义是的政治改革。其实,任何方面的改革都是政治性的,因为任何改革都要涉及领导阶层的政治决策;同时,各个方面的改革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政治秩序。因此,从广义上说,政治改革与改革具有同等的涵义,当然,在特定条件下,改革的侧重面可能是经济的、社会的,但最终的结果都会对政治体制产生影响。

政治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在于经济发展、民众的要求,以及外部环境的压力。当某种生产方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这种生产方式就应该被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的政治体制,对生产关系的变化自然也就最为敏感。因此,政治改革说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当生产方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时,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同样会受到压制,民众会自然地要求变革。为了有利于自己的阶级统治,统治阶级会疏导民众的要求,容纳民众的要求,对民众的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让步。因此,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自觉行为。同时,改革又是外部压力的结果。后发达国家要真正走向现代化,不能不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发展程度及各种现代化标准势必会刺激后发达国家,形成“示范效应”的冲击,后发达国家进行政治改革的深刻和复杂原因,使得政治改革的进程更为艰难。

今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秩序,是通过不停的改革而达到的。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无论是法国式的人民革命之路,还是德国式的民族失败之路,最终都走了英国式的渐进改革之路。在它们的改革过程中,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