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房贷建爱巢未必能安居乐业


中华建筑报房产与家装周刊执行主编罗竖一(右)与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合影

                                    

迷恋房贷建爱巢未必能安居乐业      

                                                                          中华建筑报 文/罗竖一

     “安居乐业”,这是人类普遍而恒久的追求目标。

  随着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随着房地产开发商的“百般诱导”,随着专家学者的“良苦解读”,而伴随着媒体的“轮番轰炸”,国人渴望买房子、换房子、住别墅的念头愈来愈强烈,尤其是年轻人展望未来,或者直面婚恋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把“房子”,甚至“别墅”等话语挂在口边,含在嘴里,怀在心上,放进梦里。

  更有自作学问高深者——抑或别有用心者,动不动还会对芸芸众生来一番说文解字般的迷人表演:你们大家仔细看,前人为什么要造一个“安居乐业”的成语,而不组合一个“乐业安居”的短语呢?就是因为“安居”与“乐业”相比是最重要的,是理应居于第一位的,买房子住——“安居”才能“乐业”;换言之,就是世人必须先 “安居”了,才能“乐业”;故而《道德经》上也说“安居乐业”。假如老是租房子而没有买房子住,假如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而“安居”,那么就不会有“乐业”,那么一切就都是空的,所以说作为一个懂得享受生活、明白人生意义的现代人,要想结婚,就必须先买房子,不然就没有资格谈论婚嫁;要想过上更好的日子,就必须换一个更大的房子,不然就不像是现代人的生活;要想安居乐业,就不能租房子住,不然生活就会黯然失色……

  当然,大多数国人在言及买房、换房理由时,搬出的往往是:现在这个社会就这样,没有买房子孩子怎么结婚?没有买房子我们怎么过日子?没有大房子能算是过上好日子吗?或者抬出某某著名经济学家的“高论”,以及某某房地产企业老总的“善意”,还有某某媒体的“苦口”。

  于是乎,大家在疲于工作、拼命赚钱之余,不时地会把目光投向中国房地产市场。结果,我们耳边就响起了这样的对白:

  “老公(注:时下比较流行的对未婚先享受男女之欢的“男友”的一种具有非凡意义的称呼),你看新闻了吗?潘石屹(潘石屹博客,潘石屹新闻,潘石屹说吧)说,从9月1日开始,SOHO中国所有在售项目将会全面提价。你说要是现在你还不给我们买房,那我们什么时间才能结婚呢? ”

  “老婆(注:同前述“老公”称呼一样具有非常意义的标签为“老婆”的“男友”之“老婆”),你别着急呀,现在一些开发商已经开始打折卖房子了,我们再等等嘛。”

  “你就会说‘再等等嘛’!我跟你认识已经1年了,在一起生活都已经半年了,你到底什么时间才能给我买房子呢?你看我同学杨萍,人家大学一毕业就傍了一个大款,现在人家都已经在顺义住上了3000多万的别墅。你倒好,一天就知道说什么‘再等等’,‘别再催我向可怜的父母亲要钱了’之类的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话。”

  “老婆,我说的是实话呀,我父母当初为了供给我上学,已经是负债累累了,现在家里都还欠着别人的3万多元呀。你看我现在每月也就2000元工资,加上你每月的1500元,我们一个月才收入3000多元,可是现在每月的生活费什么的加起来就已经2000多了。你说就算我们借钱交了首付,那我们以后拿什么钱还房贷呀!”

  “拿什么还房贷,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跟我没有关系,反正你看现在谁结婚不都是先买房子,你表姐结婚,不就是先让你表姐夫买了房子才结的吗?”

  “是的,其实我也希望早点买房子结婚,但是人家我表姐夫家是北京的,家里有钱,他父母都是大官,可是我们家里没有钱,我们两个的工资现在就只够我们生活呀,哪里来的钱买房子呀!”

  “反正你自己看着办吧,当初你提出要跟我住到一起的时候,你可是答应了要给我买房子的,假如你一直这样拖着,老是找这样那样的借口不买房子,那我们的爱情可能也就只能到此为止了。”

  “老婆,你不要这样嘛,‘爱巢不一定要建在大房子的基础之上’,这不也是你上中学时写在日记里的话吗?现在我们经济条件还不容许,等将来我们自己挣够钱了,到时一定给你买一个很漂亮的房子。也像我表姐他们那样地过好日子。”

  “别说了,你的这些话我已经听够了。我的确写过‘爱巢不一定要建立在大房子的基础之上’,但那时我毕竟还很幼稚,现在社会都是这么现实,你说我不问你要房子,我在别人面前能抬起头吗?另外,谁都想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你说现在不买房子,我能安居乐业吗?”

  “老婆,你别这样呀,你看今天网上不是说了吗?万科金色雅筑这次的促销方式是在总房价上减10万元。这就说明房价会很快降下来的呀,我想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很快我们也就会有房子了。”

  “好了,不说了这些了。今天既然大家把话都谈开了,那我就告诉你我的底线,要是在半年之内,你还买不上房子,那我们就只能分手了。你看这样行吗?”

  闻言,“老公”没有回答“老婆”的问题,因为他觉得“老婆”向他要房子好像是对的:他妹妹也是这样要求她“男朋友”的,而且他父母也向他妹妹的男朋友提出了先在北京买房子后结婚的条件;因为按照他目前的经济条件和未来的收入期望值根本无法自己购置商品房;因为他看到了太多太多的房奴正在苦苦地挣扎在温饱线的边缘……

  显然,上述“老婆”和“老公”之间的对白,以及“老公”默不作声时的心理活动展示,只是笔者信手拈来的一个“虚构”故事之片段——现实中国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读者朋友恐怕谁也不会否认这样的“故事”现在遍布中华大地。

  当然,笔者在此以“春秋笔法”演绎时下中国购房者或准购房者,或未来可能会购房者的心路历程的寓意,应该是众所周知的,故而在此不再赘言。 

  其实,笔者并非跟“不买房运动”发起人邹涛站在同一条战壕里。相反,还在精神上力挺意欲买房者,但是笔者认为:爱巢迷恋房贷未必能安居乐业。这点,从前述“虚构”故事之片段——现实中国生活的真实写照中,其实是不难找到答案的。

  但在此,笔者觉得我们更应该不妨看看时下完全真实地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一些按揭购房者,究竟是否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按揭购房者实例一:

  据报道,日前在深圳南山区,有一位业主因为“断供”被银行告上法庭,该业主名下的所有房产已经被法院查封。

  鉴于“断供”而被告上法庭的事实,笔者大胆想象:这位业主当初办理房贷的时候,也许觉得买上房子了,就可以在实现了“安居”美梦以后过上“乐业”而乐滋滋的日子了,但结果如何呢?——“银行告上法庭,该业主名下的所有房产已经被法院查封”。

  如此,这位业主难道还会享受“安居乐业”的美梦?

  在此,按照中国时下的一些国情,我们还可以不妨这样合理又合情并合法地设想一下:这位业主当初为了按揭购房,甚至说不定还把父母的养老钱也凑进了开发商的腰包。若真如此,恐怕这位业主到头来就真的难以“安居”又“乐业”了。

  按揭购房者实例二:

  据报道,2008年8月1日,被《诗刊》评为“2007年度中国20位最具活力青年诗人”之一的现年年仅29岁的广东诗人吾同树在其东莞家中自缢。据知情者讲,导致吾同树自杀的原因极可能是他的一次生病和供房压力。吾同树去年在买房后曾写过一篇关于房奴的文章,他在文中透露,向各方借钱凑够了首付10万元按揭买了一套房,他和女朋友需要在今后20年每月支付银行2000多元的按揭款。一位知情人士说,吾同树买的房子并不大,而在失业之后,女朋友的工资仅够支付按揭,加上生了一次病,生活愈发显得窘迫,“他走的时候,身上只有200多元现金,卡上剩下的存款也不到3000元。”

  众所周知,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当中,其实已经不是什么个案了,而已经正在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向更多的购房者开始招手示意了。

  但是,令人非常遗憾的是,无数的国人,尤其是众多的年轻人至今似乎还活在买上自己的房子才能“安居乐业”的梦幻中,至今还畅想、痴迷于早日离开出租房而住上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才能体现出自己懂人生、懂享受的非理性的价值取向之中而不能自拔。

  至于前述那样的自作学问高深者(抑或别有用心者,则另当别论),其实是一知半解。殊不知,“安居乐业”这个成语的确最早源于《道德经》:“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后见《汉书食货列传》:“安其居而乐其业”。但其意实为:生活美满,有个安定的住处和比较固定的职业。即安于所居,乐于所业。

  显然,作为中国古代智慧宝典,而今被世界极为推崇的《道德经》一书并未指出“安居乐业”就是前文所述的买上房子住——“安居”,进而才能“乐业”。

  至于房地产开发商的“百般诱导”,专家学者的“良苦解读”,媒体的“轮番轰炸”,其个中原因,相信各位看客心知肚明,笔者就不多言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无论是听到房价要上涨的消息,还是看到房价要下跌或者维稳的新闻报道,最好都不要像前述的那个被银行推上法庭的业主,以及自杀身亡的吾同树之房奴一样地盲目加入到购房大军中,而应该先掂量清楚自己目前的经济条件,以及未来的收入期望值后再决定是否买房。至于何时买房较好,也不应人云亦云,随大流,而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并尽可能地结合房地产市场的理性发展阶段的出现而决定何时出手为最佳。如此,诸君方可高枕无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