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敲响警钟:A股非要那么特立独行吗?


 

机关刊物《求是》杂志也开始谈股市了,批评说在宏观经济仍快速增长、A股估值水平已经国际化的情况下,一些股评预测股指到2200以下是不负责任的。

然而大盘还是不给面子,快速跌破2300点并创出新低,距离2001年的2245点只有3个点的空间了。

现在大家讨论的都是:2245点能有多大支撑?跌破2245点是不是会有绝地反击?

大盘会不会跌破2200点或者2000点甚至更低,我个人是没法预测,也不想预测的。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而言,要做的就是跟随趋势。

趋势看什么?长期看价值,短期看资金。

短期看,资金需求很不乐观。中登公司月报数据显示,截至08年7月末,大小非累计减持比例为29.8%,其中大非17.2%,小非43.5% 这意味着还有8成多的大非、近6成的小非给市场带来心理和实际抛售的压力,这种压力会穿越08、09年,除非有政策引导。

从资金供应来看,也不乐观,8月份市场资金净流出420个亿;持仓账户数年内首度出现连续三周下降,上周末A股持仓账户数4740.33万户,相比前一周减少约7万户,A股账户持仓比例降至近来的新低40.18%,投资者带着巨大损失仍在陆续割肉离场。

不过新增股票账户数却是连续三周环比上升,而且有媒体分析了个股的中报持股,发现145只股票成为基金隐性重仓股(即多只基金合计持股超过10%),其中基金二季度大幅增持的有44只股票,有19只股票基金持股比例超过了30%。

开户数增加、持仓账户却下降;基金明显增仓,却抱团隐身不敢大肆重仓,这都反映出在A股市场平均市盈率已经17倍的情况下,从价值评估角度来看确实是一个逢低建仓的时候,但从市场信心、资金流向、现实的抛压来看,却又确实让人不敢做多。机构、个人面临同样的矛盾。

矛盾的来源,依然是大小非和股指期货两个死结不能解开,和股评预测恐怕没有关系。

长期看,A股的平均市盈率水平已经只有17倍了,在国际上横向比较已经有比较优势了。如果说产业资本的眼光是金融资本的一个参照,那么可口可乐以近3倍的价格标购汇源果汁就给我们敲了警钟:A股的持续暴跌也会给外资提供类似的产业并购机会,国内稀缺的好公司怕是就此渐渐都成了外企。当国人培养的那些有着国际竞争优势甚至是垄断优势的公司竞相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而纵观各国股市奥运后的表现,6个月内平均上涨19%,1年内平均上涨28%,而我们到目前为止却是从2450点跌到了2278点。我们要反问了,中国的后奥运行情难道非要那么特立独行吗?

 

图表、各国奥运后股市表现

1984年

美国

1988年

韩国

1992年

西班牙

1996年

美国

2000年

澳洲

2004年

希腊

平均

14%

39%

31%

43%

4%

39%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