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启示录


    昨天,在桂林参加《2008中国医院质量大会之后》,演讲完《汶川大地震启示录》后,来不及多看一眼世界闻名的桂林山水就往广州飞。桂林飞广州本来仅仅40分钟就足够了,但是,由于广州突然风云乍起,雷电交加,我们不得不在珠海机场临时降落。这一“临时降落”足足四小时也!可幸的是,大家的心情都很平静,与上次在云南相比大家“文明”很多,机上80%的西班牙游人安静如常。  

    在伺机起飞期间,乘务长在广播播出了一段话:“很抱歉,由于广州的气候条件不允许降落,请大家系好安全带。”我开始以为话还没有说完,再一次听了英文版,内容一致。我就纳闷:不能降落已经降落,大家都在舱内行走,为什么要系好安全带呢?难道我们也象“神七”太空员翟志刚用特殊的绳子栓在背后不成?

 

《汶川大地震启示录》

(幻灯大纲)

 

I 引言

    5月12日14时28分,那一刻不再是一个时间,而是刻在全中国人民心头永远的伤痛;从那一刻起,汶川,也不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次让全世界感动的全国大救援!

 

迎接苦难

 

 512是中国的苦难。

人们在进行艰苦的挣扎的同时重新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经过苦难洗礼的人们,必定对苦难进行新的思考......

汶川地震医疗系统的损失

汶川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8万

四川、甘肃、陕西等7省市19,378个医疗卫生机构受灾;903万M2房屋倒损;59,872台件设备损毁;直接经济损失115亿元(其中四川90.8亿元、甘肃16.亿元、陕西5.1亿元)。

 

警醒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加强灾害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完善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灾难之后反思每次灾害发生后,我们可以说“成功地抵御了自然灾害”。

但是我们在一次一次的灾难中应当汲取或总结出一些什么?

 

II、 从映秀故事说起

 

   我作为广东抗震救灾医疗队领队,带领111名队员最早进入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镇的地方医疗队。我们第一批队员坚守17天,我坚守了22天,一直到“粤秀友好医院”建成方离开。

 

故事一:临危受命“整装”待

5月12日下午,按照卫生部指示组建两支医疗队。

5月13日凌晨再组建四支医疗队

5月13日夜晚:来自省直、中大、南方医大、广州、深圳、佛山,35间医院,分成六支分队,111名队员在白云机场集结。

物质的准备

12日,要求我们携带随身的应急药品。

13日,卫生部再次叫我们准备干粮,但是不知道要准备多少。

也许要好几天吧?

山河破碎,岂可“无动于衷”

医疗队集结好了,什么时候出发?

灾难降临,时间就是生命!

不能按兵不动,主动请缨!

卫生部:只要你们解决了交通问题,你们就马上出发到成都。

13日晚上,省委、省政府的派出专机。

 

方向不明供给矛盾凸现

14日清晨,行李依然在机场……

 我们依然没有方向……,

向汶川方向走吧!

午间,到了都江堰,吃饭开始出现了问题!

 

终于等到上级命令

“廖厅长,你们进入汶川了么?能否三点之前赶到映秀镇建一个医疗点?” “请主动和当地及部队联系争取支持,请回复。”

 

故事二:勇创死亡谷

唯一的水路,冲锋舟承载能力非常有限,数量也不多,在当时的情况下根本就不可能!

我们救援队伍的行李、药品与其他大量的救灾物资一样无法运送。

这也是形成他们在映秀头五天生活难以为继的原因。

艰难的取舍

灾区一无所有,没有干粮要饿死,

没有水要渴死,没有御寒物品会冷死,

没有帐篷也会给蚊子昆虫叮死。

如果没有药和手术器械,就像战士上战场没有枪、没有子弹一样,与难民没有两样。

这哪里是路!

路,是逃难者与救援者走出来、救援者走出来的小径。

老乡们称为“死亡之路”,又称“死亡谷”。勇创死亡谷

 

故事三:在瓦砾里战斗

如何在72小时的黄金时间离开展工作?

震后的映秀危机四伏,到处都泥石流。

楼房随时崩塌的危险

有的是细菌随时感染的威胁

还有无穷无尽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

 

运输能力非常落后。

“黄金”时间里没有大型机械,闻声而栗,望人兴叹。

医护人员在瓦砾里在余震纹丝不动展开救护。

救人进展缓慢,救出的人也死在现场,很可惜!

队员们在废墟里走动时总是很小心,很轻,他们心里即希望能听到什么幸存者的声音,又怕听到幸存者的声音。

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个体的孱弱和无助。

 

夜间的恐惧

生者死者同居一地,腐味与日俱增。

队员回忆:白天就在帐篷后的瓦砾中救出了许多掩埋者。夜里,是梦非梦,瓦砾里的悲鸣声、呼救声,似是而非,这种感觉一时也说不清楚。

 

白天“舍命”

在那里发生过很多故事,创造出很多奇迹。

队员穿过危楼,走进废墟,为埋在瓦砾深处的伤员截肢。

有时洞很小,甚至只有小个子才能钻进去,尸体散发的恶臭,

余震,在这种极其险恶的环境下,只能说“命大”,而没有什么规程可循。

 

故事四:在废墟上展开自救

孙子兵法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我们的药品器械无法到达,粮食帐篷同样是紧缺,队员们都是饿着肚子战斗,一定影响战斗力和士气!

《废墟上的蓝马甲》是这样描述的:在那种环境下,……既有成就感,也包涵多多少少的遗憾。晚上,肚子饿。这天晚上大家都是在9点以后才打开自己的干粮袋,……很多队员……迷迷糊糊,不知道是睡还是醒。……不到最后关头也不能吃。

我们到临时指挥部,申请粮食,但是部队自己也没有。

 

希望在废墟上

我们冒着余震的危险走进酥饼样的学生食堂寻找食物,我带头从里面捧出了第一口锅;

跟着大伙找到了一些大米、辣椒、油、玉米、碗筷、不锈钢锅。

几进几出,把这些物质扛了出来。

 

恶劣的环境

地震后的地理环境变化引起恶劣的天气的变化,白天是炽热的天气,队员没有地方休息和吃饭,加上直升飞机频繁的起落,灰尘滚滚,……

晚上,寒风阵阵,暴雨连连,由于水泥地,无法挖排水沟,从倒塌的漩口中学里,尸水随时可以倒灌进篮球场

 

 III 不确定的二十二天带来的思考

 

映秀——震中之震中!

广东医疗队为什么是第一支到达灾区的医疗救援队?

谁为医疗队提供紧急救援?

如何应对危险与困难?

队伍的结构与科学的救治?

   在四个故事中暴露无遗——灾难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薄弱,队伍专业化和规范化,装备没有标准化,资源储备不足,紧急医疗救援行动不够专业,救援能力不强等各种问题。

 

1、如何为紧急出发做准备

(1)尽可能详尽了解目的地的情况。

每个队员都去了解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这个系统中,应充分发挥应急办的功能。谍报员必须尽快尽量将当地地理、灾情、经济、文化等基本情况告诉救援者。地震的次生灾害是什么呢?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道路阻断等,提示爬行、雨(水)中救生救援和自救的工具与装备。

(2)制定详细的计划

包括装备的携带、遇到特殊情况如何处理的流程、工作任务的分配。

比如说,明明我们已经知道在灾区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们没有考虑到配备炊事人员,而部队的连队编制就有炊事员、后勤兵等。我把自己当着连长,其实,连连长都不如。这样必然给指挥官和队员带来很多不必要的负担,影响医疗救援质量,也影响指挥官的协调指挥。

(3)医疗队必备的物品

一个医疗队里至少配置帐篷、睡袋、背包、生火用具、野炊用具、专用工具、救生箱、防疫药品、水和食品等。

具体装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

服装。似乎很平常,但是很重要。平时的医生服是不能适应救灾的。急救人员统一的服装;登山鞋、防护靴等。

通讯设备:海事电话、对讲机、口哨 “蓝马甲”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个人野外求生盒

不锈钢饭盒:煮水或取水饮用以及作为餐具。

结实的塑料布:保温,隔湿,挡雨,取水。

防水火柴:大蜡烛:可以用来照明、引火。

多用刀:刀具在野外生存中的作用超乎你的想象

小指北针:使你绝处逢生

小哨:求救、联络以及驱逐野兽时必能发挥作用。

小药盒:除了必备的药品,盐、复合维生素

针线包:缝补,挑异物……

 

2,水是最重要的物质

救灾物品最重要的是水。

在勇闯死亡谷不堪负重的时候,有的队员丢掉的是水,这显然是错误的。

如何取舍呢?

寻找安全的水源

这次救援,几乎我们处于绝水的境地。开始有两条小溪可以提供饮用(当初还没有检验),后来一条渐渐被腐败物污染了,我们被逼到远离驻地3公里以外的小溪取水。

所以,我们到了目的地一定要首先解决水源的问题。

 

3、医疗救援队伍的组建和组成。

根据灾情配备专业医生、护士和防疫人员,以至心理医生。

现场医疗救援的医生不是年资高的就好,也不是专家更好,而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才好!

灾难紧急医疗救援队的组建应同时配备医疗、防疫和后勤保障人员。

根据救援任务,对人员进行整合分组,职责分工,任务定位,各司其责。

科学整合力量才能实施有效救援有序的医疗救援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医疗救治力量的效率。

即使没有应急医疗体系,合理规划和布局是非常重要的,不然会造成人力的浪费和资源的浪费,甚至无谓的牺牲!

把重伤员找出来交给专家

由于缺乏科学及时的分类后送,救治平台没有在第一时间建立起来,造成许多伤员在现场或者没有到这二线医院就已死亡。这提示今后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应急指挥系统。专家应把精力放到20%的复合伤伤员抢救中,80%的普通伤病,交给一般医生处理。

 

4,救援人员的生存体能与技能

救援——智慧、意志、胆量与体能的结合救生技巧培训医学常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生活能力的养成

5、医疗救援人员安全与生存环境。

在重大灾难面前,包括对外救援,我们医务人员总是冲在最前线,但是,医护人员的生存条件与其他专业队伍来比反差很大!

汶川援救,我们基本没有系统的后勤供给,也基本靠社会团体的自发组织救援我们;在整个救援中,开始的一个星期我们没有得到同一战场统一供给,后来才慢慢考虑我们的生存。

(1)营地安全

营地安全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映秀几乎没有一块平地,解决83人的营地有很大的困难!我们也没有什么知识,只是随遇而安。 “灾后重建家园” 营地的选择

A,地面要平和硬实,地处要高。不要在河岸和干枯的河床上扎营,这是基本的常识。乱石滩上的营房,如图一所示的帐篷内景观。没有床是不适宜住的。我们一些木板是冒着危险从危房和瓦砾中找来的。营地的选择

B,选择交通便利的地点宿营。尤其是医疗队伍,他们处于随时召唤的状态,帐篷的入口要背风,帐篷要远离有滚石的山坡;交通便利也利于遇到紧急情况时疏散。医疗队的安置应该是最有利于工作的地方,其他队伍不应该与他们争地盘。

C,做好排水和防风措施。水泥地不容易渗水和疏水,尤其是处于低洼地带的时候,可能就是积水的地方。我们虽然处于篮球场,但是旁边就是坍塌的学校,里面还埋着尸体,下雨后,尸水极有可能倒灌到营地。营地的选择

2,防止二次灾难的发生造成损失。这主要是防止地震救援中余震引起的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引起的灾难,在救灾中宿营地应远离河道及山体,以防止这些次生灾害的发生。还要防止人为的次生灾害。营地的选择

3,重视公共卫生。一般来说大灾之后必定有大疫。这次我们整体的防疫工作做得不错。驻地救援人员的卫生就很不理想了。尤其是我们这些没有“自卫能力”的医护队伍,几乎是没有人关心到我们的卫生。我们“大小问题”也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营地的选择

4,注意尸体搬运的污染。尸体处理既要注意卫生也要注意别人的感情。社会学家人为现在对受害者进行大规模的合葬和火葬有损人类的尊严,剥夺了许多家庭了解他们失踪亲友的情况的权利。但是,尸体的处理在全球范围内仍未达成共识。

5、完善并重新调整卫生应急装备急救指挥车、通讯车(装配发电机),急救装备车、方箱式医疗急救车(可开展外科手术的)、抢救型救护车、普通型救护车、运输型救护车等多种类的急救车。

还要配备后勤保障用车。

GPS、移动电话、海事卫生电话。

帐篷医院。迅速恢复医院的功能是最重要的,因此建议医院的装备也应该列入医疗应急的储备。 “灾后”在漩口有一座美国捐赠的帐篷医院。内设功能非常齐全,甚至空调与手术间都有。

这些帐篷医院的结构很简单,但是我们连这样的医院都没有配置。部队有配备。但,在紧急救援的十天内没有见到帐篷医院在前线。

6,救援人员精神卫生问题

造成救援人员心理创伤的主要原因:

一是对灾难现场的延迟反映。紧迫的救援任务对任何人都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大转移了他们对灾难本身惨烈的情景的注意力,一旦救援任务减轻,灾难现场的那些悲惨镜头就会一幕幕浮现于头脑,使他们感到恐怖、后怕。

二是救灾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和平年代没有血肉横飞的残酷战斗场面,一旦见到真正的残缺、损坏、腐烂的尸体,会给他们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救援人员精神卫生问题

第三是因为救灾人员的善良单纯。善良的人容易对灾区的灾难和不幸产生深深的共鸣,其心理创伤也会比其他人大。当然这种善良往往是因为救灾人员的年轻,涉世不深,思想单纯引起的。

第四是情绪的传染。不良情绪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在一个群体中,只要有一人因参与救援任务出现了不良心理状况,那么其他人受此暗示也会随之出现。

 

灾难并没有结束

“如果我们能认真总结,并以比作为学术思考的出发点,反思在救援中的不足与问题,为今后大的灾害提供有价值的经验,那么我们的血、我们的汗、我们的泪就没有白流。”

 

一本值得您用心灵去阅读的书 ——《废墟上的蓝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