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旅游营销与策划》连载 17/方超著


 第三节  温泉旅游企业生存的四个空间
    经常思考一个由来已久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特别是近年来逐渐成熟的市场经济运营体系让各旅游企业不得不认真思考,究竟什么样的生存状态才是我想要的?我究竟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对于温泉旅游企业而言,其出发点当是以温泉为主,我们不妨以这个出发点为原点,对温泉旅游企业的生存状态作进一步的思考。
    温泉旅游企业的生存目的
    用中国温泉旅游第一人朱跃东先生的话讲,企业的生存就是为了可持续发展,而这五个字却包含了所有企业需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通常在企业的文化手册或者是理念陈述上表现为四句话:为顾客创造价值、为企业创造利益、为员工创造财富、为社会创造繁荣,再或者是:为员工创造机会,为顾客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利益,为社会创造财富。
    不论其表现形式怎样,其结果都是在从不同角度为企业的基本构成因素提供生长环境,然而这些都是企业后天的行为所需要努力的目标,从另一个层面上讲,过于复杂化。其实,就企业的生存目的而言,无外乎两条路——为投资换来回报、为发展创造条件,而温泉旅游企业则要再加上一条为温泉思考:
    1、为投资换来回报
    投资的动机有很多,或为名、或为利、或为情、或为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然而,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都有一种期待,有一种结果性的形态来满足投资的需求,这种需求或许是精神的,但更多的是物质的。表现在具体的形态上就是,收回成本、逐步赢利、名利兼收,这样一个三部曲的过程,在某一时段内几乎成为所有投资商奉为圭皋的不二法门,归结到底,就是一句话:我投资,我能获得什么?
    这样一种获得,是显性的。
    如股东利益,通过一系列的商业运作,将股东从自己口袋里拿出的钱换成了更多的可以变成钱的产业或者更多的钱。这样,投资变成了一种挣钱的方式,通过投资,从物质上获得了相应的回报。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通过投资以及商业运作,为股东其他战略性发展起到了杠杆的作用,或者是改变发展环境的一种策略,较为明显的表现方式为现在比较流行的温泉旅游房产开发,这里就不再举例赘述了。
    “好孩子”集团董事长宋郑还作客《商界在线》时的一段话道出了其中的真谛:当我创建“好孩子”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没有想过私人去拥有这个公司的股权。我今天的成就,主要是一个机遇的因素,或者说是国家开放带给我个人的利益,所以我已经非常的满足了。股改后,如果没有国外资本的进入,我个人的利益在那里?资本追逐利润,它的方式不是靠控制,它拿这个控制权是为了规避风险,在需要的时候对市场做一些组织,灵活进退,而不是说它为了要纯粹地去经营。现在有的投资者讲得很明白,我们买的是你们这个管理团队,所以这个公司的前景,以及作为创业者的你,是不是能够在失掉控股权以后继续掌控这个公司,关键是看你能不能为股东创造利益。 我从未想过要去控制这个企业,一个真正的企业、伟大的企业,它都不会是哪一个人的,它应该是社会的,只要它能发展,我有没有控股权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社会财富,企业的生存有赖于社会的大环境,当企业的发展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部能够顺应自然的态势,那么企业的生命周期也就走到了尽头。反之,如果企业再创业之初就将社会财富作为自身的责任来扛,那么其后天的发展环境则必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生命力。对此,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的一番言谈可以作为我们理解企业创造社会财富的一扇窗口。
    作为民营企业,创业初期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努力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生活得更好一点。张近东坦言,最初的苏宁也不过是从这一点出发迈出自己的脚步。
    据张近东介绍,15年来,苏宁从一个只有20多人的空调专营店起步,在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下获得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迅速成长为一个拥有70000名员工、遍布全国90多个城市的300多家连锁店,年销售规模近400亿元的国家级大型商业集团。“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民营企业小的时候是个人的,大了就是员工的、社会的。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直接关系到像苏宁这样大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关系到社会购买力和社会消费信心,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和可持续效益的问题。”
    他认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必然依托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他形象地将现代社会分为三种主要社会形态,第一种是政府为主体的政治社会,第二种是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社会,第三种是由民间组织代表的公民社会。“我们可以把政府比做社会的大脑、企业比做血液、民间组织比做骨肉,只有大脑、血液、骨肉三个部分一起良性运作,共同对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使社会整个肌体保持健康的运转和成长。而只有带有社会责任感这个‘良性基因’的企业才能在社会大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得到其他部分的认可,进而成为一个成功企业。”
    从这一点出发,中国企业家提升社会责任感可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张近东认为,剔除政策法规支持、舆论环境监督等外部因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分拆为八项基本工作去做:承担明礼诚信确保产品货真价实的责任;承担科学发展与交纳税款的责任;承担可持续发与节约资源的责任;承担保护环境和维护自然和谐的责任;承担公共产品与文化建设的责任;承担扶贫济困和发展慈善事业的责任;承担保护职工健康和确保职工待遇的责任;承担发展科技和创自主知识产权的责任。“同时做到以上八点非常难,只有真正具备一定规模并进入良性发展的企业才能从单纯追求盈利的企业行为中超脱出来,去从事这些工作,所以我们也可以把社会责任感作为判断一个成功企业的标志。”张近东如是说。
    培育人才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竞争机会
    “要成为国内外最优秀的公司,首先要使企业成为人才发现、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有了一批又一批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各路人才,企业才有立身之本、公司才会基业常青。”当谈起用人观念时,张近东表示,作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企业,培养人才、提供就业机会不仅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企业对于社会的义务。
    从苏宁电器创办之初跟随张近东,如今身居高层的几位苏宁高管,都是当年张董事长手把手带出来的。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改不了口,不喊“张董”喊“校长”。而今被传为苏宁的一段佳话,但张近东却对此感触颇深。他认为,随着企业规模做大,还靠过去董事长那样师徒相承已经不大现实了。为此,苏宁将人力资源定位为企业七大核心竞争力之一。
    苏宁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自主培养、内部提拔”的方针,有效引进、专业化培养人才,制定一系列政策,对各层次员工在各体系、各岗位级别,建立苏宁独特人才培养机制,量身定做各个岗位需要的专业化人才。比如“1200工程”、“店长工程”、“梯队工程”、“千名蓝领工程”等。
    从2003年至今启动的四期“1200工程”,总投资已愈亿元。除在全国近百所著名高校招聘了上千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外。苏宁电器还为“1200工程”员工在公司安排几百个岗位,承担重要管理职责。除此以外,苏宁还为来自乡村的人员、下岗再就业职工提供了数千计的维修、销售及管理等岗位。张近东表示,不论是什么类型的人员,不论是从何处来,不论文化结构如何,只要认同苏宁的企业文化、融入苏宁企业,苏宁都会给予公正平等的任用,都会不拘一格地提拔。在苏宁所有的人员任命都是经过共同推荐、民主决定而产生的。这就是苏宁的用人理念和原则。
    捐助公益企业有责
   “社会责任”是仅次于“苏宁”在张近东口中最常听到的词汇。而在国内家电连锁企业当中,苏宁电器也是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善举最多的企业之一。
    诚然,在从事公益活动过程中,企业既让员工感受到了企业家庭式的氛围,提高了员工的荣誉感和凝聚力,又促发了员工服务顾客、投入工作的积极性,保持了企业与社会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但在张近东看来,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一点。他认为,通过捐助社会弱势群体等形式的公益活动,能够弘扬积极、健康、互助、向上的社会风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企业对社会超经济利益的贡献。
    2000年12月23日,苏宁电器设立一笔500万元的“苏宁教育基金”,每年投资兴建2至3所希望小学;2003年,为抗击非典,苏宁向北京、南京两地共捐赠560万元;2004年1月15日,苏宁电器向南京市13区县的1.3万三无对象和五保老人捐助人民币200万元……对此,张近东表示,苏宁电器集团一年捐赠的善款超过1060万元,但这仅仅是企业行为,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还需要身体力行的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他说道,今年苏宁在全国启动了“1+1阳光行——苏宁社工志愿者行动”,号召苏宁70000名员工每人每年用至少一天的时间进行社会志愿服务,同时每年捐出至少一天的工资进行社会公益援助。“这个活动最初是一名苏宁普通员工提议的,并且由每一名苏宁员工来执行。我们为有这样的提议和真正去行动的全体员工感到骄傲和自豪。”他表示,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构成企业基本元素的员工其社会身份就是公民,企业社会责任感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员工的行为来体现的。
    发达国家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不影响企业发展,反倒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使企业提升资本市场形象、赢得高素质员工、扩大市场等方面获得更多回报,愿意在为人服务方面投资的企业,也将因此获得更大的创造力、事业心和生产力,这同样是企业未来必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苏宁始终抱有这样一个理念: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志并不是企业家拥有财富的多少,而在于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

    企业的核心价值就是为社会创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