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暴力》读后感


这是刘俊祥老师在宪政理论的课堂上推荐的一本书,当时他就说了,这是非专业人士的著作,虽然深度不够,但是资料翔实,很多观点有启发意义。正是抱着对美国这个宪政样板国家的好奇心,我把这本书放在了自己的书桌上。

在文章的一开篇,作者便把文明与暴力放在了一起讨论,但这些讨论多是抒情性质的陈述,逻辑性不是很强。至少在一开篇,作者并没有清楚的界定什么是他所要讨论的文明,什么是他所要讨论的暴力,而是非常肯定地讲文明与暴力捆绑到了一起,给人一种错觉:暴力因文明而存在,暴力因文明的发展而升级。这种观点我是决不赞同的,正是带着这样的抵触,我开始阅读以下的篇章。

通读全文之后,我的结论是,作者并没有论述文明对暴力的促进作用,而只是讲在美国这样一个公认的“文明国家”存在着如此多的暴力,从美国的建国、到西进,从种族冲突到虐待华工,从校园暴力到监狱暴力,从凶杀到自杀,本书几乎似乎涉及到了美国历史和现实中的所有阴暗角落。从这所有的陈述中我并不能得出美国的文明和他的暴力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因果联系。不分的原因可能在于,它并没有清楚的界定文明,没有说明自己论述的起点是工业文明、政治文明、艺术文明、学术文明还是其他更抽象或具体文明;它也没有界定清楚它所讲的暴力到底是什么层次的暴力,而是一股脑的介绍政府对个人的暴力,种族之间的暴力,组织对个人的暴力,个人之间的暴力,而且其所谈及之暴力无不与“死亡”并立。这样的“暴力”是零散的暴力、狭隘的暴力,难以把握的暴力。在这样的逻辑起点之上,我基本上无法得出什么有价值的结论。

不可否认的是,本书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首先,作者借助对美国历史和现实的细致了解,为我们生动的呈现了一幅幅的历史画面;用翔实的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对美国犯罪状况的抽象。其次,作者在文章最后部分关于暴力倾向的原因的论述至少给读者上了一堂科普课,介绍了学术界对暴力倾向的种种解释,有生理上的、经济上的、综合的,应有尽有。第三,作者的文笔是令我佩服得,无论是对事件的描述,还是对个人观点的表述,富有感情而语句顺畅,这也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文明与暴力》陈嘉放 邓鹏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