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传统,否定自己乃至公众的偶像,这之于中国的学人,实在是一件非常艰苦、非常艰难、非常艰巨而又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因为在中国,多的是趋炎附势,多的是歌功颂德,多的是随波逐流,多的是顺水推舟,而标新立异者可谓凤毛麟角,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对具有反叛精神的学人们说:不可轻言“否定”。
曾几何时,我也是位非常激烈的反传统者(当然现在我也不墨守成规)。但那时不过是一个“口号主义”者,多的是激情,少的是理性,而一个缺乏深刻辩证精神的人,只能贩卖别人的口号。当年《河殇》电视片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否定达到了完全虚无的程度,无本之木,安能生存?而用“蓝色文明”取代“黄色文明”,就更是不合中国国情的痴人说梦。我们要的是吸收和借鉴,而不是取代。一个民族失却了自身的生存个性,那它就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独立。
这又使我想起了李泽厚。“黑马”刘晓波曾在其专著《选择的批判——与李泽厚对话》中,以大无畏的精神展开了对“权威”的挑战。那时我对李泽厚的认识,还仅限囿于哲学美学的一般范畴。就很为刘晓波的勇气和他那洋洋洒洒、充满激情的论辩所折服。但及至认真“阅读”了作为哲学家、美学家的李泽厚,特别是在看了他的三个思想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之后,我才知道什么叫丰厚、什么叫博大精深,而刘晓波在我的印象中也只剩下“勇气”了。从此我也深味了在刘晓波“盛气凌人”、“大举进攻”的时候,李泽厚为什么没有作一点反击,哪怕只言片语。那不是不敢,也不是不屑,那是一位长者居高临下的宽和,是特定境界里智者的情怀。
最近,有几位青年学者正在否定鲁迅,说鲁迅业已过时。学术论争,无可厚非。但事实上,鲁迅之于文学界,乃至整个思想文化界,其意义远未开掘出来。一个反传统的人,特别是一个浅薄的反传统的人,去否定一个文化底蕴难以望其项背的反传统的人,除了产生笑料,是不会有什么别的结果的。
所以,不可轻言“否定”。一个人要否定一个人或一种事物,必须对其有完全彻底的了解和十分准确的把握,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超乎其上的独特眼光,不然,只能是自找没趣。
曾几何时,我也是位非常激烈的反传统者(当然现在我也不墨守成规)。但那时不过是一个“口号主义”者,多的是激情,少的是理性,而一个缺乏深刻辩证精神的人,只能贩卖别人的口号。当年《河殇》电视片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否定达到了完全虚无的程度,无本之木,安能生存?而用“蓝色文明”取代“黄色文明”,就更是不合中国国情的痴人说梦。我们要的是吸收和借鉴,而不是取代。一个民族失却了自身的生存个性,那它就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独立。
这又使我想起了李泽厚。“黑马”刘晓波曾在其专著《选择的批判——与李泽厚对话》中,以大无畏的精神展开了对“权威”的挑战。那时我对李泽厚的认识,还仅限囿于哲学美学的一般范畴。就很为刘晓波的勇气和他那洋洋洒洒、充满激情的论辩所折服。但及至认真“阅读”了作为哲学家、美学家的李泽厚,特别是在看了他的三个思想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之后,我才知道什么叫丰厚、什么叫博大精深,而刘晓波在我的印象中也只剩下“勇气”了。从此我也深味了在刘晓波“盛气凌人”、“大举进攻”的时候,李泽厚为什么没有作一点反击,哪怕只言片语。那不是不敢,也不是不屑,那是一位长者居高临下的宽和,是特定境界里智者的情怀。
最近,有几位青年学者正在否定鲁迅,说鲁迅业已过时。学术论争,无可厚非。但事实上,鲁迅之于文学界,乃至整个思想文化界,其意义远未开掘出来。一个反传统的人,特别是一个浅薄的反传统的人,去否定一个文化底蕴难以望其项背的反传统的人,除了产生笑料,是不会有什么别的结果的。
所以,不可轻言“否定”。一个人要否定一个人或一种事物,必须对其有完全彻底的了解和十分准确的把握,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超乎其上的独特眼光,不然,只能是自找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