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谙历史的人,对《甲申三百年祭》并不陌生。这篇文章是郭沫若先生于1944年为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胜利300周年而作。文中说明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以后,因为若干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以致在1645年陷于失败。他的成功与失败,集中说明了“君者舟也,人(民)者水也;水可载舟,也可覆舟”的道理。当他提出并实行“均田免粮”、“割富济贫”、“平买平卖”等口号时,人民拥戴他,高歌“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但当他一进北京,坐了皇宫,纵容手下大将骄奢淫逸起来,很快便土崩瓦解,以致失败!这正是毛泽东为何极为看中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原因所在。早在延安整风期间,他便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史学论著《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风学习的重要文件,并一再告诫全党引以为戒,警钟长鸣,避免重蹈覆辙。
以前,作为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是将此作为议论文的范文来学,而对这篇文章寄寓的深刻道理未求深解、人云亦云。如今,与云南省540多名党政官员一样,重温这篇文章,倒也增加了不少理性思考。
首先,重温《甲申三百年祭》,能提醒我们正确对待权力、名利、地位等问题。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是掌握一定的权力,有的同志为什么能够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清正廉洁,兢兢业业,为人民群众所称道,而有的人却骄奢淫逸,贪赃枉法,腐败堕落,被党和人民所唾弃?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这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因而,面对物欲横流的诱惑,我们必须做到身静、心静、神静,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这样我们才能在思想上淡泊名利,高尚纯洁,行动上一身正气,堂堂正正。
其次,重温《甲申三百年祭》,能提醒我们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既是党的宗旨,也是为官者的职责所在。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必须始终将群众利益摆在工作首位,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不遗余力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最大化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样我们才能与群众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取信于民。
再次,重温《甲申三百年祭》,能提醒我们务必保持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勤由节俭败由奢”,尽管时代变化了,社会进步了,但党员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本色不能变。尤其是当今社会,党员干部更应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在生活上把握住小节,筑好“防火墙”。这样才能做到“自然进退不失其正”。
笔者认为,重温《甲申三百年祭》,从明末农民革命战争中汲取经验教训,是一种警示,更是一种要求,一种责任。过去是这样,将来也要这样;云南如此,其他省区也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