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中国企业家》杂志上,赫然刊出了这样一个新颖的专题,套用资本市场的概念,将刚刚闭幕的北京奥运会喻为——“中国公司”的整体上市,堪称“2008年全球最大的IPO”。这是因为,尽管近几年中国人寿、工商银行、阿里巴巴等几起IPO在当时创下了不同资本市场的融资纪录,中国也因此拥有了自己的“市值王”。可是,论融资规模、论复杂程度、论影响深远,它们都比不上本年度“中国.Inc”的“IPO”。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作为此次IPO的完美载体,呈现在世人目光之下。毫无疑问,这将成为2008年全球最大“IPO”。这的确应该是个全新、独特的视角啊,值得大家共同分享。
谁都承认,我们是这个世界上拥有最多人口的统一市场。你知道,那是13亿。我们是全球最近30年经济成长性表现最优异的国家。1978年至2007年,中国GDP总量从世界第15位蹿升至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的第四位。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人民币,而这个数字在2007年,已超过2600美元。我们手里握着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据说超过了G7成员国外储的总和,排名世界第一。如果你不是抱残守缺之徒,如果你信奉成长的力量,如果你相信新兴市场在下一个三五十年还有巨大的潜能将被释放,那你不可能错过中国。比以上罗列的数据更加诱人的是,塑造未来的能量还源源不断从中国广袤大地上的每一张书桌前、每一台电脑里、每一家新创立的公司中涌发出来。那些乐观上进的年轻人,渴望并且相信他们能够改变个人现状、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在某个层面上,中国教育的严苛、人才竞争的激烈使他们比大洋彼岸的美国同龄人掌握了更扎实的竞争技能。而在他们个体之外,一场远比他们内心自我教育更为深刻与复杂的社会变革,在过去30年,在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层面展开,而且还将不会停歇。正是这一系列领域越发深入的改革与开放,支撑起了无数中国人的梦想。
今天,当中国人不再为生存所困,可以试着去梳理与讲述所谓“梦想”时,世界应该欢迎中国,世界也需要中国。如果13亿人持续贫困、压抑、绝望、与世界和现代文明隔膜,那将成为这个星球极大的一个忧患。历史一闪而过,一直在超越梦想。如果我们把2008北京奥运会比作中国公司的整体上市,那么今天我们期待、庆祝的绝不应仅仅是这次IPO本身,不应仅仅是中国终于圆了自己的百年奥运梦。如果把中国比作一间“超级大公司”,那么它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里?换句话说,它“商业模式”的独特性体现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要首先理解两个有关中国的关键数字:13亿人口和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它们都是令人仰望的世界第一。
从数字中我们能读出什么?当然是中国的“劳动力和市场”两大竞争优势。当改革开放的设计师为中国按下了“市场经济”的按钮,13亿中国人一多半像着了魔法一样焕发出惊人的致富能力。丰富的劳力资源、低廉的制造成本、没日没夜的劳碌……在相当程度上,中国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以数以亿计的、便宜的衬衣、鞋子、纽扣这么一针一线、一砖一瓦地换回来的,而中国GDP也因之获得持续高增长。勃兴中的“十亿消费者”,正是现阶段“中国模式”的一个精髓,也是大小跨国企业、本土公司们愿意为北京奥运、为中国“下单”的最诱人的理由。勃兴中的“十亿消费者”,正是现阶段“中国模式”的一个精髓,也是大小跨国企业、本土公司们愿意为北京奥运、为中国“下单”的最诱人的理由。
有权威人士说:“北京奥运会的营销计划将会是奥林匹克历史上最为成功的,赞助和授权收益比之前的任何一届都已经上升了将近两倍,是上一届雅典奥运会的四倍之多。”但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以及模式,都相当脆弱。天灾人祸、能源与粮食危机、环保危机、通胀或者紧缩、老龄化社会、还有国际政经环境中突发的变数等,这其中的任何一点,如果预防与控制不得力,都有可能使中国经济这辆高速列车,轻则急刹,重则倾覆。像史上所有的IPO一样,奥运在给中国公司带来难得的资金资源、知名度和景气的同时,也有可能让公司得上“IPO综合症”,比如净资产回报急降,管理者无力消化与驾驭突然到手的巨量资金这就是常说的“奥运泡沫”、“后奥运衰退”;比如在“私人公司”背景下惯常的心态与做法,严重不适应、乃至抗拒大门开启后从外面直射进来的阳光。
如果说奥运是中国的IPO,那么火炬传递就是中国公司形象生动的全球路演,和潜在“投资者”一路沟通下来,公司股东、管理团队应该对自身价值、形象进行更全面的评价与思索。通过奥运会,‘公司中国’要接受全球公众股东的检验。现在,全世界都在屏息等待,中国最初的价值及以后的价值。在进入公共市场后,就没有了特权与例外。今后只能按照公共市场的规则: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愿景,并且要有可使人相信愿景的实际成果;其次是信息要迅速公开透明。只有在这规则下,公司的价值才可以形成。“如同上市公司,‘公司中国’也需要进行彻底的公司治理,这就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与成本。如何正确持续地分配这些费用;以及如何形成稳定的股票价格,这些都是市场所关注的。
对于这样一个全新的视角及全新的认知,的确有太多的课题有待深化,而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因此也就都应该仔细、认真地想一想,自己在这个“大公司”中如何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责任呢?
谁都承认,我们是这个世界上拥有最多人口的统一市场。你知道,那是13亿。我们是全球最近30年经济成长性表现最优异的国家。1978年至2007年,中国GDP总量从世界第15位蹿升至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的第四位。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人民币,而这个数字在2007年,已超过2600美元。我们手里握着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据说超过了G7成员国外储的总和,排名世界第一。如果你不是抱残守缺之徒,如果你信奉成长的力量,如果你相信新兴市场在下一个三五十年还有巨大的潜能将被释放,那你不可能错过中国。比以上罗列的数据更加诱人的是,塑造未来的能量还源源不断从中国广袤大地上的每一张书桌前、每一台电脑里、每一家新创立的公司中涌发出来。那些乐观上进的年轻人,渴望并且相信他们能够改变个人现状、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在某个层面上,中国教育的严苛、人才竞争的激烈使他们比大洋彼岸的美国同龄人掌握了更扎实的竞争技能。而在他们个体之外,一场远比他们内心自我教育更为深刻与复杂的社会变革,在过去30年,在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层面展开,而且还将不会停歇。正是这一系列领域越发深入的改革与开放,支撑起了无数中国人的梦想。
今天,当中国人不再为生存所困,可以试着去梳理与讲述所谓“梦想”时,世界应该欢迎中国,世界也需要中国。如果13亿人持续贫困、压抑、绝望、与世界和现代文明隔膜,那将成为这个星球极大的一个忧患。历史一闪而过,一直在超越梦想。如果我们把2008北京奥运会比作中国公司的整体上市,那么今天我们期待、庆祝的绝不应仅仅是这次IPO本身,不应仅仅是中国终于圆了自己的百年奥运梦。如果把中国比作一间“超级大公司”,那么它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里?换句话说,它“商业模式”的独特性体现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要首先理解两个有关中国的关键数字:13亿人口和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它们都是令人仰望的世界第一。
从数字中我们能读出什么?当然是中国的“劳动力和市场”两大竞争优势。当改革开放的设计师为中国按下了“市场经济”的按钮,13亿中国人一多半像着了魔法一样焕发出惊人的致富能力。丰富的劳力资源、低廉的制造成本、没日没夜的劳碌……在相当程度上,中国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以数以亿计的、便宜的衬衣、鞋子、纽扣这么一针一线、一砖一瓦地换回来的,而中国GDP也因之获得持续高增长。勃兴中的“十亿消费者”,正是现阶段“中国模式”的一个精髓,也是大小跨国企业、本土公司们愿意为北京奥运、为中国“下单”的最诱人的理由。勃兴中的“十亿消费者”,正是现阶段“中国模式”的一个精髓,也是大小跨国企业、本土公司们愿意为北京奥运、为中国“下单”的最诱人的理由。
有权威人士说:“北京奥运会的营销计划将会是奥林匹克历史上最为成功的,赞助和授权收益比之前的任何一届都已经上升了将近两倍,是上一届雅典奥运会的四倍之多。”但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以及模式,都相当脆弱。天灾人祸、能源与粮食危机、环保危机、通胀或者紧缩、老龄化社会、还有国际政经环境中突发的变数等,这其中的任何一点,如果预防与控制不得力,都有可能使中国经济这辆高速列车,轻则急刹,重则倾覆。像史上所有的IPO一样,奥运在给中国公司带来难得的资金资源、知名度和景气的同时,也有可能让公司得上“IPO综合症”,比如净资产回报急降,管理者无力消化与驾驭突然到手的巨量资金这就是常说的“奥运泡沫”、“后奥运衰退”;比如在“私人公司”背景下惯常的心态与做法,严重不适应、乃至抗拒大门开启后从外面直射进来的阳光。
如果说奥运是中国的IPO,那么火炬传递就是中国公司形象生动的全球路演,和潜在“投资者”一路沟通下来,公司股东、管理团队应该对自身价值、形象进行更全面的评价与思索。通过奥运会,‘公司中国’要接受全球公众股东的检验。现在,全世界都在屏息等待,中国最初的价值及以后的价值。在进入公共市场后,就没有了特权与例外。今后只能按照公共市场的规则: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愿景,并且要有可使人相信愿景的实际成果;其次是信息要迅速公开透明。只有在这规则下,公司的价值才可以形成。“如同上市公司,‘公司中国’也需要进行彻底的公司治理,这就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与成本。如何正确持续地分配这些费用;以及如何形成稳定的股票价格,这些都是市场所关注的。
对于这样一个全新的视角及全新的认知,的确有太多的课题有待深化,而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因此也就都应该仔细、认真地想一想,自己在这个“大公司”中如何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责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