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感悟] 透过现象看本质。
再度认识“三聚氰胺”
“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虽然是一段很具讽刺的文字,不知道大家看了、听了又有什么感想?我感觉到很酸!“扫盲”不但对三聚氰胺化学结构和化学属性要认识,而且对“三聚氰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要认识。也就是对有引号的三聚氰胺与没有引号的三聚氰胺要认识!
昨天,广东新闻媒体对我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重点问了食品“免检”的问题;今天晚上,也有境外媒体问了三聚氰胺喂养了猪之后,人吃了猪肉之后是否会引起三聚氰胺积聚人体,形成结石或导致其他什么病变;也有人问为什么这次奶粉事件为什么引起人们这么大的反响?产生类似这样问题,就是因为对“三聚氰胺”是何物没有很好地认识,导致有的人对事件过度反应,有的人对事件无动于衷,也有人认为这是行业的争斗或者说是敌对分子对华破坏的阴谋。如果不正确认识三聚氰胺,是无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官方几天前已经证实最近出现的问题奶粉是人为地加入了一种名为三聚氰胺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导致了人体肾脏结石。
本人在《可怕的三聚氰胺,可怜的三鹿宝宝》一文中根据网络文章提供的一些资料简单地介绍了三聚氰胺基本特性。
三聚氰胺(Melamine),又名蜜胺,氰尿三酰胺。分子式C3H6N6,分子量126.15,无色至白色晶体,不可燃。少量溶于水、乙二醇、甘油及吡啶,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苯、四氯化碳。密度(16 ℃时)1.573 g/cm3,熔点354 ℃。受热或燃烧时,分解生成含氢化氰、氮氧化物和氨等有毒和刺激性烟雾。 三聚氰胺有三种同系物,分别为三聚氰酸(cyanuric acid)、三聚氰酸一酰胺(ammelide)和三聚氰酸二酰胺(ammeline)。有实验表明,三聚氰胺和三聚氰胺同系物(三聚氰酸、三聚氰酸一酰胺和三聚氰酸二酰胺)具有同等的毒性效应,并将它们作为三聚氰胺复合物(MCs)进行总体毒理学评定。三聚氰胺主要用来是生产塑料和肥料,同时还广泛用于涂料、塑料、黏合剂、纺织、造纸等工业生产中。
Birgit Puschner 等(2007 年)进行了以三聚氰胺、三聚氰酸以及两者的混合物对猫的染毒实验,结果表明,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的混合物是猫急性肾衰的发病原因。另有实验表明,三聚氰胺在机体内的代谢属于不活泼代谢或惰性代谢,即它在机体内不会迅速发生任何类型的代谢变化。单胃动物以原体形式或同系物形式排出三聚氰胺,而不是代谢产物的形式。三聚氰胺对不同动物的毒性具有选择性,这种毒性的选择性可能是由于不同动物种属间毒物代谢的动力学差异引起的。至于记者在问我猪吃了之后是否会影响到人,这就要咨询有关专家了,毕竟人与猪的毒性代谢动力学和不同物种肾脏的排泄能力不一样,虽然原理基本相同,但不能完全用人的解释动物的。比如说,如果猪的排泄能力强,而“出栏”前停止喂养这种食料,可能在猪身上稽留时间不长,不会对人造成很大影响。相反,假如这种食物含量很大,而猪的排泄能力有限,在“出栏”前不能完全排泄干净,而我们又是经常吃含有三聚氰胺的猪肉,这种情况三聚氰胺有可能在人体积聚,形成结石。
肾结石的形成是多因素的,有个体的差异,有生活习惯的差异的成因,有食用含三聚氰胺食物的量多少的因素。
在动物实验中,三聚氰胺的全部不致死的最大剂量5 000 mg/kg。参考国家药物急性毒性分级标准,LD50 >5 000 mg/kg ,可以初步认定为微毒或基本无毒。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常规检测正常,实验组的血清BUN 和CRE 升高,且在第23 天,这两项指标超过正常范围,而BUN 和CRE 两项指标的升高在临床上提示实验动物存在肾衰竭的可能,并且动物饲喂三聚氰胺后肾脏肾小管中出现了晶体。由此推断三聚氰胺长期饲喂可能引起肾衰竭。( 本文资料来源:江苏新闻网)
人们会问,主要用于工业并且具有毒性的的三聚氰胺为什么会出现在婴儿的奶粉中呢?为什么质检部门没有检查出来呢?三聚氰胺究竟该不该出现在奶粉中呢?
可以肯定地说地说:三聚氰胺根本不是生产奶粉和食品的原料和佐料,根本不应该出现在食品中!这就是问题奶粉事件最严重的关键点!不乏厂商(或许奶农)加上去就是为了虚高蛋白的测定的间接指标,欺骗检查仪器!
“凯氏定氮法”只能测出含氮量,并不能鉴定饲料中有无违规化学物质,所以,添加三聚氰胺的饲料理论上可以测出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同时三聚氰胺物理性状为白色单斜晶体、无味,这与蛋白粉相仿,而且易于购买和生产,成本很低,故被不良商贩恶意添加在奶粉中增加含氮量。
既然是这样,为什么“免检”的企业还这样做呢?这就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为什么呢?你加水加什么都好,为什么要加毒呢?为什么不顾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铤而走险呢?
人们会问:如果不是企业加的,企业有没有责任呢?也有人问:企业知道不知道收购的奶含有三聚氰胺呢?为什么奥运会的奶制品没有“三聚氰胺”?问题很简单,大家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