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人才难以破土成长


中国原创人才难以破土成长

中国科技论文的产量,尤其是质量与影响力等都同世界有相当大的差距。何故?有的认为是中国人智商不够,有的认为是文化差异,有的认为是国家科研投入不够。不管那种认为以及出自何目的,我们不能苟同。首先,伯乐本领是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科技出版界却严重缺少伯乐,编辑不是一流人才群体。中国必定有千里马,而且在民间,因为最大的人口国不可能没有千里马,肯定是千里马被拒之门外于千里。原始创新者的历史悲剧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重演:要么是多数埋没,要么是极少数死后被追认,他们在生时通常贫困交加。在市场经济、拜金主义社会,原始创新者的遭遇就更惨了。社会往往给创新者身心沉重打击,要不是强烈兴趣的疯狂般支持,有谁愿意做一位创新者。事实是,科学千里马在古今中外都有一段被冷落的辛酸史。我们都知道千里马必先由伯乐相而后才能称之为千里马,但长期以来科技、出版界并未能担当起此重任,全社会往往口号重视才华与创新,同时却反其道而行,以致按关系分工的作法在学术界也未曾幸免。其次,我国政府受国际启发,高声呼喊创新却论资排辈严重,压制创新成果和创新者,把创新完全寄托在科教院校和高学历者身上。事实上学历成长型人才擅长模仿与学习,接近权威而固守权威论调,不擅长也无暇发挥自我想象力,即使有了创新,绝大多数也只是限于对所学知识的改进,原始创新极少。第三,学术同政治、权威强行扯在一起,大凡创新,尤其是意识、思想创新发表时,编辑首先想到的是政治,想到权威的论断。第四,忽视民间的原始创新,社会科研精力、关注点几乎全部投注到国家公办科教研机构。这也就等于财经支持投入在权威群体里,研究基金往往变成功成名就者额外收入,而不是花在成果创造上。五是学术创新、民间发明发现等成果出版发表渠道不畅,成本高阻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