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肾结石事件”的罪魁祸首是谁,为啥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婴儿“肾结石事件”的罪魁祸首是谁,为啥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据新华社报道,婴儿“肾结石事件”发生后,国务院相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等部门已经采用了紧急行动,调查事故原因,加强了对市场上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监督检查,同时,卫生部提醒公众,立即停止使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并“已将事件有关情况向世界卫生组织及有关国家通报”,这是高度对民众健康负责任的举措。


  也许大家还不会忘记2007年中国徐州一家出口美国猫狗食物的企业在宠物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来冒充蛋白质导致中美关系轩然大波的事情吧?三聚氰胺,是一种很常见的塑料化工原料,其分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含氮原子很多,这特点本来也没啥好说的,这种化工原料多如牛毛,可为啥偏偏又放到了奶粉里面?是污染还是造假?


    此前闹得扬扬的“大头娃娃”事件,为什么还会重演“奶粉”悲剧?在2004年出现安徽阜阳百余名儿童因吃了劣质奶粉成了“大头娃娃”、多位儿童丧命的事件后,现在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出现了14位不满一岁的婴儿集体患“肾结石”的悲剧,罪魁祸首为什么还是奶粉?


    最令世人深恶痛绝的是那些漠视生命的违法者,有“前车之鉴”,就说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事件,出了人命,犯罪分子抓了,监管部门的责任也追究了,血淋淋的教训都有了,按理说不该在四年后出现类似的“重蹈覆辙”的“结石婴儿”悲剧,但还是又发生了,实在让人痛心疾首。


    从“大头娃娃事件”到“结石婴儿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更令人堪忧,我们现在究竟吃什么东西才能放心?三聚氰胺这个黑手,从最初的牛羊饲料市场开始蔓延,发展到今天,竟然无耻地伸到了婴儿奶粉这个领域。我想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不知不觉中,都受到了三聚氰胺的污染。有没有谁做过三聚氰胺对人类健康长期影响的检测?我想肯定还没有,因为谁都不会想到,竟然让婴儿去吃这种跟食品风牛马不相及的塑料工业的原料奶粉,实在可悲可恨。人们不禁要问,到底谁之过?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难道还有比孩子生命健康更重要的吗?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人父母者,此时心里可能都备受煎熬,陷入迷茫。


    从“大头娃娃事件”到“结石婴儿事件”中折射出来的问题,就是国家卫生监督和质量监督部门是否发挥作用的严肃性问题?我们有这些机构和编制但是缺乏有效对食品生产质量的监管,说得严肃点是很多这样的部门拿老百姓的纳税钱却没有脚踏实地为老百姓的生命安全着想!


  像奶粉这样的简单产品夺去婴儿的生命,当一级地方政府就食品安全问题连基本责任和基本保障都无法提供保障的时候,恐怕不能仅仅用“管理不严”、“不懂得后果”来卸责?不能简单地环环问责、层层追究就罢了,更应当从体制和机制上寻找根源,不要再看到“老百姓伤心的眼泪”。那么,从“婴儿结石事件”中,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质监局是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罪魁祸首为啥还是奶粉?监管层为啥不能“吃一堑长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