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基督的礼拜与儒家的反省——《闲读圣经和论语》


《圣经》的作者为了强化人们对上帝的崇拜,在“出埃及记”第31篇中,提出了每7天停止工作一天来祭拜一次上帝的荒唐要求,书中写道:

“耶 和 华 晓 谕 摩 西 说 ,你 要 吩 咐 以 色 列 人 说 , 你 们 务 要 守 我 的 安 息 日 , 因 为 这 是 你 我 之 间 世 世 代 代 的 证 据 , 使 你 们 知 道 我 耶 和 华 是 叫 你 们 成 为 圣 的 。所 以 你 们 要 守 安 息 日 , 以 为 圣 日 。 凡 干 犯 这 日 的 , 必 要 把 他 治 死 , 凡 在 这 日 作 工 的 , 必 从 民 中 剪 除 。六 日 要 作 工 , 但 第 七 日 是 安 息 圣 日 , 是 向 耶 和 华 守 为 圣 的 。 凡 在 安 息 日 作 工 的 , 必 要 把 他 治 死 。故 此 , 以 色 列 人 要 世 世 代 代 守 安 息 日 为 永 远 的 约 。这 是 我 和 以 色 列 人 永 远 的 证 据 , 因 为 六 日 之 内 耶 和 华 造 天 地 , 第 七 日 便 安 息 舒 畅 。耶 和 华 在 西 乃 山 和 摩 西 说 完 了 话 , 就 把 两 块 法 版 交 给 他 , 是 神 用 指 头 写 的 石 版 。”(出埃及记31,12~18)

为了保持人类的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工作一定的时间休息一次是合理的。《圣经》的作者把一定时间的休息安排说成是为了守上帝的约,就非常荒唐了。顺便说一句,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每个星期休息的时间越来越多,大多数国家已经普遍实现了每周五天工作制度。

前文已经分析过,所谓上帝造人只是一个没有科学依据的神话而已,把神话传说当成与神的立约,这本身是不严肃的,是一种儿戏,如果再把这样的儿戏当成法律,甚至为此将星期日工作的人处死,就简直是一种罪恶。这种罪恶不管通过怎样的装神弄鬼的方式包装成神的意思,也一样是愚昧落后的精神垃圾,应该坚决摒弃。

《圣经》的作者这样规定的原因,显然是为了强迫民众时刻保持对上帝的崇拜,不要因为忙于工作而淡化对上帝的崇拜和迷信。基督教在此基础上,要求信徒星期日必须到教堂去做礼拜,目的与古代犹太人一样,都是要强化信徒对上帝的崇拜。

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论语》中,但儒家思想不是采取如此野蛮血腥的做法强迫大众非怎样不可、谁不愿意就要处死谁,而是通过君子的模范作用去引导民众。“学而篇第一”之(4)写到,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在这里所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观点,几乎成为2500多年来儒家信徒的一个基本原则和优良传统,这里的“三”是泛指“多次”,这样的反省,既避免了强迫人去怎样做的霸道,又提高了人的反省能力,还提供了反省的便利。而且,随着时代的不同,是非判定标准的不同,反省的内容也可以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但是反省这一方式本身是不变的。这就把传统与现代,规矩与开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俗点说,可以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旧瓶装新酒,也就不断获得了新生。

不管是古代的犹太教还是现代的基督教,往往都是通过强迫的方式去为信徒洗脑,你必须怎样,不能怎样。儒家思想与此截然不同,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的道德培养,而每天的反省,正是培养良好道德的最关键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论语》中关于反省的论述有很多,基本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体系,比如说,人要经常反省,反省的时候不是盲目地对照标准去衡量,还要独立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更重要的是在反省之后还要行动,“不二过,不迁怒”,“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等等等等。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如此反省并从善如流,见贤思齐,哪里还需要通过什么虚构的鬼神才能提高我们的道德情操呢?基督教着重培养人对上帝的绝对崇拜,儒家思想则着重培养人的道德修养。人是否崇拜上帝一点也不重要,但人如果没有道德,这个社会将变得很糟糕。这也是《论语》与《圣经》的又一个重大不同。

(未完待续)
200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