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东风唤不回”


               ——渭南市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纪实

  滔滔渭水奔向黄河的最后旅程,孕育了渭南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全市辖12个县(市、区)共547万人口,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564所,教职工6.68万人,在校学生109万人。2005年7月,在渭南市纪委的精心部署下,作为廉政文化进校园牵头单位,渭南市教育局确定了“试点带动,分层推进,全面实施”的总体思路。自此,一股强劲的“廉风”吹遍了秦东校园,拂进了广大师生心田。

  树起一根标杆

  “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坚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于细微处寓教于理、寓教于文、寓教于乐,这是廉政文化进校园取得的经验。”2008年7月,全市廉政文化建设现场会上,市纪委书记郝宗友高度评价了临渭区北塘实验小学的做法。

  三年来,通过建设素质全面的管理队伍、求真务实的党员队伍和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该校形成了说真话、做实事,谋发展的良好风气。校长戴淑慧不仅从事繁忙的行政工作,还长年坚守在教学一线。她认为廉政文化进校园的重点在学生,关键在教师,责任在校领导。为了使廉政文化入脑入心,学校搭建起环境熏陶、活动创建和教材创新的平台,廉政教育呈现一派事事都育人、时时都育人、人人都育人的可喜景象。

  走进校园,浓郁的廉洁之风扑面而来。走廊上挂满了廉政宣传图片,校广播站播放着廉政歌曲和一代清官的故事,校童星文化团演的“以廉为荣”的课本剧,各班教室黑板报上写的贪婪者可耻的下场,大家唱着廉政之歌,说着廉政之事。在廉政文化浓厚氛围的熏陶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观念深入人心,迅速占领了思想高地,净化了学校的风气。

  对小学生来说,什么是廉,怎样做才算廉?在建立“红领巾道德银行”,开展“文明储蓄”活动中,老师将学生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储蓄在学校道德储蓄银行中,全校每个班级都开设了“文明储蓄所”,为每一个同学建立了文明储蓄小档案。通过开展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创建活动,提高了廉政文化的亲和力和渗透力。学校还不断创新载体,打造精品,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走进军营”、“航空科技”、“革命传统”等系列夏令营有声有色,“家长学校”、“爱国百分百”等学生实践如火如荼,“文明小标兵”、“德育校本课程”、“日常行为创星达标”等德育教育扎实有效,“天天穿校服”、“每日升国旗”、“学高为师、行为世范”、“背《守则》、比习惯”、“教师课间护导”、“盲点安全督查”、“特长、三好、十佳三级奖励机制”层出不穷……

  围绕重大实践活动,学校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骨干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开设课程,安排课时,使廉政文化与教育教学主旋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真正走进了课堂。在践行“八荣八耻”活动中,学校编写的《小事情,大荣辱》教材用浅显易懂、适合学生水平的语言,采取小故事、“老师告诉你“、家庭小讨论,“我要学习他”等形式,为学生讲解“八荣八耻”的内涵和意义,使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鲜活事例,在学生身上得到落实。

  廉政文化进学校后,“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安心”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汶川地震募捐活动中,一位学生家长主动捐献了一千元,他激动地说:“你们在地震发生时立即组织学生撤离到安全地方,班主任直到所有人走出教室后才离开;我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放心,为北塘实验小学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动!我的这点捐款,帮助的是汶川人民,表达的是对老师的敬意!”

  营造一方净土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活动伊始,有人认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是“大人生病,小孩吃药”,也有人认为是让青少年“未识芳草,先识毒草”,还有人认为只是“一阵风”。针对负面说法,全市各学校致力于文化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建设,一心营造廉洁种子生根、发芽的合适土壤。

  作为文化大市,渭南当前着力打造“华夏之根,文化之源”的文化品牌,市教育局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整合廉政文化资源,发挥廉政文化遗产作用,因地施教,在引领社会思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挖掘历史名人的清廉事迹,组织开展清明公祭清官杨震和纪念史圣司马迁等活动,教育学生崇尚清正廉明的美德。通过挖掘历史遗存的教育内涵,使广大师生更加直观地受到廉洁教育。被称为“民居瑰宝”的韩城党家村,大量的门楣题字、砖雕家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道德文化,广大师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受到了知荣名耻教育。

  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各校都在醒目位置设置了廉洁文化宣传牌、校务公开栏,开通了校园廉洁广播,在校园网上增添了廉政文化网页;有条件的学校还开辟了“廉洁教育室”,设置了廉洁教育文化长廊。在加强廉政文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始终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廉明,做到时时处处见廉洁。进一步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和治理,特别是网吧、影视厅等,切实防止不良文化的侵蚀和影响。

  随着“小手牵大手,大手牵小手”、“我是廉政小眼睛”、“我是廉洁小卫士”等活动的开展,廉政文化以校园为中心,不断向家庭和社区延伸。华阴、潼关等县(市)向学生家长发出“做孩子廉洁正直的榜样”的倡议。富平、蒲城等县组织学生进社区,入村组,向群众发放以廉政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单,组织学生走进低保户、贫困户家庭,开展“我与同龄人比幸福”活动,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意识,使学生的廉政思想和廉政情操得到了磨砺,达到了教育学生,带动家庭,影响社区的良性互动效果。

  教育系统行风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已成社会关注的焦点,廉政文化促进了工作作风改进,深入强化师德教育。市教育局推行政务公开,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教育收费,并从自身做起,要求局属各单位领导干部下基层时,不准搞礼仪性迎送,一律吃工作餐。合阳县为了狠刹“谢师宴”歪风,杜绝趁机敛财行为,向所有党员、国家公职人员提出“七不准”,要求教师不准参加各种宴请活动,更不允许接受家长的礼金礼品,违反者除进行党纪政纪处分外,还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关规定,追究学校领导责任。

  一花引来满园香。在试点基础上,2008年初,经过层层召开现场会,渭南涌现出30余所市级“廉洁教育示范校”,构筑起以高中和城区中小学为重点,辐射农村中心小学的建设格局。教育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工自觉开展讲廉、述廉、倡廉活动,学校风气有了极大改观,教育形象得到明显提升。

  收获一片希望

  大荔县两宜中学一学生在作文写道:“就算生命是尘埃,时间都停摆,我也不会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因为在廉政文化的陶冶下,精神得到升华,心灵得以净化。”通过课堂上渗透,活动中育人,生活中体验,渭南市不断拓宽渠道,创新形式,推动了校园廉政文化向纵深发展。

  政治课上的激情辩论,音乐课上的廉洁之声,语文课上的公仆形象,无不呈现出廉政文化的魅力。各校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渗透,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敬廉崇洁、诚信做人教育。韩城实验小学上思想品德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包拯不畏权威、不循私情的情景,让学生懂得“廉洁公正、正直诚实”的内涵,接着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评议,最后让学生扮演包公,增强了廉洁教育效果。澄城北关中学大胆整合教材内容,开设了主题为《与诚信同行》的公开课,课前让学生广泛搜集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故事、诗歌,创作诚信格言;课堂上让学生讲诚信故事,诵诚信诗歌,演诚信小品,评选心目中的“信任之星”。

  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是廉政文化的有效载体,全市各中小学普遍开展了以唱一首反腐倡廉歌曲、办一次反腐倡廉主题演讲赛、看一部反腐倡廉影视片等为内容的“十个一”活动,同时不断开拓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新领域,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2008年4月23日,以“倡清风正气,促教育发展”为主题的渭南市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汇报演出隆重举行,来自全市12个县(市、区)的16所中小学的师生载歌载舞,掀起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潮。

  汗水浇出廉洁花。富平、华阴组织开展了以“共建和谐家园”、“诚信教育”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掀起“读诚信书、做诚信人”热潮;合阳、韩城开展了以“读经典,知荣辱,促成长”为主题的中小学生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比赛,让学生得到了诗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临渭区南京路初中考试时实行无人监考,在黑板上写着“考知识、考诚信、考人格”;华县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百名红领巾助廉行动”,大荔、澄城在学生中创作和征集廉洁漫画,制作“廉洁漫画剪报”并展出。

  每年清明节,各校都要组织学生祭扫烈士陵园,参观革命纪念馆、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遗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洁教育。通过参观访问和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韩城新城二小的学生收集用完的练习本和草稿纸,换成班级活动经费购买少儿读物,丰富了课外生活,在节约中体验到快乐。白水中学开展“收集校园废品,捐送爱心基金”活动,学生将废品变卖所得购置IC卡,赠送给本班的留守学生,营造出浓浓爱心,从奉献中增强了友情。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使师生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不断升华。

  “不信东风唤不回”。三年耕耘,几多收获。2007年,市教育局在市直行政管理部门行风评议中连续名列第一,纪检监察组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先进集体。2008年,全市高考本科上线初录率达60.7%,录取总数较上年增长8.5%。捷报频传,市教育局长张洪涛深有感触地说:廉政文化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最强劲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