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父亲因病去世。三年来,我一直沉浸在悲伤的情绪里。我的白天像在梦里,而夜里更加迷离。我感到凄苦而孤独,心里常常暗自流泪,脑海闪现着父亲的身影,总觉得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至亲的离去。
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热心,没有文化,却有着超人的精神,尤其对劳动有着无穷的劲头。他善于在摸索中学习,农艺和匠作都会,又乐于帮助邻里,深得村里人的喜爱。所以,他去世后,村里人和我们一样,特别悲伤。我多次回老家,长辈们总是说个没完,对我问长问短,眼含泪水,充满怜惜之情。
我的家乡位于秦岭北麓余脉延伸段上的小小旱塬上,至今靠天吃饭,土地瘠薄。父亲一生劳动,去世前,耕种了5亩多平地,还整理了两亩多坡地。为了便于耕作,他一直养牛,白天驱牛耕作,晚上喂牛吃草。由于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弟弟在外是厨师,很少有时间回家帮忙。农忙时节,在外工作的我不得不及时赶回,和父亲一块抢时间及时收种。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劳动,使我疲惫不堪,动作迟缓。可是,年老的父亲却能早起晚归,持续劳作,动作轻快,有着惊人的耐力和毅力。父亲去世前,一直要求我们将庄稼种好。现在,由于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政策,父亲生前就已栽上花椒的坡地不种庄稼了。家里的耕牛由于无法喂养,也卖了。但是,由于父亲的缘故,农业劳动成了我对父亲最好的怀念,我仍然坚持农忙时间回老家,和家里人一起努力收种作务,那5亩多庄稼一直种得很好,颇有收成。
由于种地效益不高,在养牛的同时,父亲还常年养猪,又买了打糠机,平时赚个辛苦钱,应付家里的日常开支。在渐渐的摸索中,父亲也懂得了经营,常常很关注牛市猪集的行情,虽然不算那么在行,但也不是那么落伍。父亲对家畜饲养和粮食种植有着执著的坚持,粮食、牛、猪这些农产品对他来说,就像宝贝似的,不到万不得已总是舍不得卖。这是因为他从旧社会过来,对饥荒和缺吃少穿中度日的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对当今农村的发展很高兴,常常对人说:“现在社会好得很,有吃的有穿的,平时还有花的钱。”每当说这话的时候,衣着非常俭朴的他显得很知足的样子。由于对党的富民政策由衷高兴,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一直是村里缴纳公购粮最快最早的几个人之一,农业税从来没有拖欠过。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父亲还不知道,就在他去世后那年起,农村开始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已经实行了上千年的“皇粮国税”也不缴纳了,农民种地啥钱也不收了。不但不收,种粮国家还给钱补贴。我想,如果父亲能活到今天,知道这些情况,他该会多么高兴啊……
父亲虽然是得病去世的,但是此前身体一直很好,一生勤劳的他不但什么农活都能干,而且学到了不少手艺。一般农活他能干得很好,很费体力的农活他干得也好,如犁地、踏胡基(打土坯)。父亲的义父会编竹篾活,他从小就学会了编制各种竹器,如笊篱、拌笼、背篓甚至那巨大的收拾粮食用的箔篮。他还学会了木匠活,年轻时村里盖房、做家具总离不开他,时时有他的身影。到现在,家里使用的桌椅、板凳等家具和一些竹器用具,有些还是他亲手做的。虽然他制做的物件老式笨重,样子不好看,但是非常结实耐用。
父亲一生热心集体事业,乐于帮助邻里,深得村里人的喜爱。在我小时的印象里,父亲经常给生产队吆牛犁地、赶着木轮大车往地里送粪土。记得弟弟出生的那天下午,母亲喊着让我去找父亲,我飞跑到去地里送粪土的父亲跟前,说了情况。他虽然心急,但还是坚持下完粪土,将车赶到粪场交给别人后,才回家。由于他对人很热心,善于务农,又会做各种农具和家具,所以,平时大家总是随时叫他帮忙,或向他借这借那。他不知有多少次在农忙时节放下自己家的活儿不干却给别人家帮着撒种、扬场、打糠,有多少件自己家的东西借给别人家而忘了要回来。父亲去世后,我怀着悲痛的心情和大家都忙着张罗祭奠和安葬的事情。村里一个人让我赶紧寻找一个照管挖墓砌墓的匠人,我意以前村里做这事情的是谁就找谁吧,没有想到那人说:“以前都是你爹负责,他不在了,得找别人呀”。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到他去世前,一直就是这样仍然热心地为大家操劳着,甚至没有人能够替代他……
在父亲去世后的日子里,我一直怀着虔诚而崇敬的心情,按照乡间的规程和习俗赶回老家和亲人们时时举行祭奠仪式。每次到坟上去焚香烧纸,叩头跪拜,我都会泪流满面,我是那样地沉浸在无限悲伤的情绪里,久久难以自禁。祭奠完毕,绕坟数匝,我是那样地盘桓留恋,迟迟不愿离去……
父亲,我永远爱戴的父亲,我永远怀念的父亲,您太劳累了,您好好安息吧。
——写于我敬爱的父亲逝世三周年的日子(2007年丙戌年腊月廿四日祭奠)
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热心,没有文化,却有着超人的精神,尤其对劳动有着无穷的劲头。他善于在摸索中学习,农艺和匠作都会,又乐于帮助邻里,深得村里人的喜爱。所以,他去世后,村里人和我们一样,特别悲伤。我多次回老家,长辈们总是说个没完,对我问长问短,眼含泪水,充满怜惜之情。
我的家乡位于秦岭北麓余脉延伸段上的小小旱塬上,至今靠天吃饭,土地瘠薄。父亲一生劳动,去世前,耕种了5亩多平地,还整理了两亩多坡地。为了便于耕作,他一直养牛,白天驱牛耕作,晚上喂牛吃草。由于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弟弟在外是厨师,很少有时间回家帮忙。农忙时节,在外工作的我不得不及时赶回,和父亲一块抢时间及时收种。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劳动,使我疲惫不堪,动作迟缓。可是,年老的父亲却能早起晚归,持续劳作,动作轻快,有着惊人的耐力和毅力。父亲去世前,一直要求我们将庄稼种好。现在,由于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政策,父亲生前就已栽上花椒的坡地不种庄稼了。家里的耕牛由于无法喂养,也卖了。但是,由于父亲的缘故,农业劳动成了我对父亲最好的怀念,我仍然坚持农忙时间回老家,和家里人一起努力收种作务,那5亩多庄稼一直种得很好,颇有收成。
由于种地效益不高,在养牛的同时,父亲还常年养猪,又买了打糠机,平时赚个辛苦钱,应付家里的日常开支。在渐渐的摸索中,父亲也懂得了经营,常常很关注牛市猪集的行情,虽然不算那么在行,但也不是那么落伍。父亲对家畜饲养和粮食种植有着执著的坚持,粮食、牛、猪这些农产品对他来说,就像宝贝似的,不到万不得已总是舍不得卖。这是因为他从旧社会过来,对饥荒和缺吃少穿中度日的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对当今农村的发展很高兴,常常对人说:“现在社会好得很,有吃的有穿的,平时还有花的钱。”每当说这话的时候,衣着非常俭朴的他显得很知足的样子。由于对党的富民政策由衷高兴,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一直是村里缴纳公购粮最快最早的几个人之一,农业税从来没有拖欠过。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父亲还不知道,就在他去世后那年起,农村开始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已经实行了上千年的“皇粮国税”也不缴纳了,农民种地啥钱也不收了。不但不收,种粮国家还给钱补贴。我想,如果父亲能活到今天,知道这些情况,他该会多么高兴啊……
父亲虽然是得病去世的,但是此前身体一直很好,一生勤劳的他不但什么农活都能干,而且学到了不少手艺。一般农活他能干得很好,很费体力的农活他干得也好,如犁地、踏胡基(打土坯)。父亲的义父会编竹篾活,他从小就学会了编制各种竹器,如笊篱、拌笼、背篓甚至那巨大的收拾粮食用的箔篮。他还学会了木匠活,年轻时村里盖房、做家具总离不开他,时时有他的身影。到现在,家里使用的桌椅、板凳等家具和一些竹器用具,有些还是他亲手做的。虽然他制做的物件老式笨重,样子不好看,但是非常结实耐用。
父亲一生热心集体事业,乐于帮助邻里,深得村里人的喜爱。在我小时的印象里,父亲经常给生产队吆牛犁地、赶着木轮大车往地里送粪土。记得弟弟出生的那天下午,母亲喊着让我去找父亲,我飞跑到去地里送粪土的父亲跟前,说了情况。他虽然心急,但还是坚持下完粪土,将车赶到粪场交给别人后,才回家。由于他对人很热心,善于务农,又会做各种农具和家具,所以,平时大家总是随时叫他帮忙,或向他借这借那。他不知有多少次在农忙时节放下自己家的活儿不干却给别人家帮着撒种、扬场、打糠,有多少件自己家的东西借给别人家而忘了要回来。父亲去世后,我怀着悲痛的心情和大家都忙着张罗祭奠和安葬的事情。村里一个人让我赶紧寻找一个照管挖墓砌墓的匠人,我意以前村里做这事情的是谁就找谁吧,没有想到那人说:“以前都是你爹负责,他不在了,得找别人呀”。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到他去世前,一直就是这样仍然热心地为大家操劳着,甚至没有人能够替代他……
在父亲去世后的日子里,我一直怀着虔诚而崇敬的心情,按照乡间的规程和习俗赶回老家和亲人们时时举行祭奠仪式。每次到坟上去焚香烧纸,叩头跪拜,我都会泪流满面,我是那样地沉浸在无限悲伤的情绪里,久久难以自禁。祭奠完毕,绕坟数匝,我是那样地盘桓留恋,迟迟不愿离去……
父亲,我永远爱戴的父亲,我永远怀念的父亲,您太劳累了,您好好安息吧。
——写于我敬爱的父亲逝世三周年的日子(2007年丙戌年腊月廿四日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