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顶之后的中国体育
张鸣
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以51枚金牌,登上榜首,把第二的美国远远甩在后面,创造了奥运历史上唯一一次亚洲国家金牌数第一的奇迹。奥运会也让世界见识了中国的实力,超一流的场馆建设,超一流的安保,超一流的管理水平,以及超一流的社会动员能力。面对这样的奥运会,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说的“无与伦比”,看来不是例行的客套。
向世界展示了自己体育运动方面强大实力的中国,今后的体育之路该怎么走,是摆在国人面前一个不能回避的严峻课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我们还要不要坚持举国体制。
此番奥运会登顶,无疑举国体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种以国家的力量选人养人,集中训练的体制,可以肯定,我们无论如何拿不到这么金牌。然而这个体制为人诟病之处也在此,虽然短促突击式地培养出来金牌运动员,但国民的整体体育运动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相应的发展,城市的人均体育场馆面积,还处于落后状态,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体质,依然堪忧。显然,这些问题都存在,但是问题是,如果中国不搞举国体制,不拿这么多金牌,中国的国民体育、国民体质,是不是会比今天好一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毕竟现代的体育运动,是发源于西方的,绝大多数运动项目,东方后发国家的老百姓,连听都没听说过。采用举国体制,最初的动机也许并非提高国民体质,而是国家的荣誉,可一旦争得荣誉之后,经过媒体的传播宣传,这个国家的国民也会因此而跟上。比如乒乓球,今天被称为中国的国球,其实也是来自西方的洋玩意,是西方人把网球搬到室内的产物table tennis,桌上网球。但经举国体制提升,在世界称雄,也促进了这项运动的普及。所以说,历史地看,举国体制,实际上是后发国家引进和开展现代体育运动的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虽然有毛病,但也对现代体育的开展有益处。
问题是,举国体制再好,也只是一个引子,不能因为它在催生金牌上的巨大效应,将之固定化。事实上,到了中国今天这个地步,已经到了举国体制该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再好的引子,也只是引子,正戏,要由全民体育和商业化体育来唱。必要的条件,现在的中国,设施的建设,市场的条件,大体已经具备了。只有这样,中国的体育运动,才能回归本源,提高全民的运动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有人担心,如果取消举国体制,中国的体育运动水平,会立刻出现大滑坡的现象。比如俄罗斯,本届奥运会才拿了23块金牌,屈居第三,跟排在第四的英国,相差无几。其实,我们如果细心一点的话,就会发现,如果算上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的19块金牌,其总数42块,比起当年的苏联,差不了多少,至少,不能说人家大幅度滑坡。因此,只要国家的综合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城市体育设施有了相当的发展,全民性的体育运动自然会有相应的发展,对那些可以商业化的运动项目,自然市场会有积极性,取消举国体制,国家整体的运动水平,即便一时会降低,也有限。
因此,奥运登顶之后的中国体育,理所当然是举国体制逐渐退出的时代,国家体育事业的重心,应该是普及和推广,进一步完善学校和城市的体育设施,开展体育运动,城市学校的运动设施,应该向国民全面开放,各个层次的商业化联赛,应该逐步展开,国家的体育管理部门,应该只负责规则和规则的执行,不再成为联赛的主角,要市场化,就彻底的市场化,不要像现在的足球联赛一样,变成官僚主导的市场化。这样,中国的体育,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前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个契机,也是一阵东风,就看我们的主事者,怎么抉择了。选择对了,则满帆满,乘风破浪,选择不对,东风也白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