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现代、韩进、鲜京、晓星、韩国火药等亦逐渐得以迅速发展。此时,财阀之间随之出现此消彼长的竞争和急剧变化。那些固守旧态,不能顺就政府工业化政策,50年代起家的旧特惠财阀,其经济地位则日渐式微退居次要地位。
韩国财阀的任务是:首先是捕捉投资机会。其次是同金融机构接近,并且确保资金来源(大型企业自有资金所占的比例通常保持在20%以下。换言之,只有筹措外部资本,对建立企业及确保企业运营才是极为为重要的)。最后就是对企业集团的财务、人事进行管理。其中,尤以第2项任务最为重要。迄今为止,韩国的经营资源中,尤属金融资源最为稀缺,因此从外部筹措资金则成为财阀应起其作用的焦点。
在此期间,通过依靠外资肩负韩国工业化重任的财阀集团所属的系列企业,在引进外国借款的同时,为了以期确保自己能具有一定额度的内资,遂把自有资本曾使用的那部分作为高利私债进行放款。特别是60年代后半期,那类自有资金贫乏的财阀,其运营资金近80%以上部分全系依赖外部资金。私债的借入近乎达到其资金总额的7%,致使借私债的风潮成灾。一部分财阀还把自有资金向其系列企业以私债方式放款,这种贪图高利的现象,使商人资本投资远优于产业资本投资的旧病复萌。财阀集团对私债的过度依赖,遭致其属下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到60年代末期,财阀属下的大多数处于既不能按期还债,又无流动资金继续营运,亦给银行管理造成极大问题。这种不实企业问题暴露出60年代支配外资、政府、财阀之间关系的局限性和矛盾。亦即财阀在60年代期间可以在政府的直接指导下从事工业化事业,显现出初期的产业资本特点,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深化发展,其所依靠的资本大多系他人资本(外资与私债),财阀本身又一直有着将自有资金挪作蓄积商人资本的私债和进行不动产投机的倾向,它纯属50年代特惠财阀商人资本属性的延伸。
总之,60年代随着美援的消失,政府在外资、政府财阀三者支配关系中掌握了领导权,代之以美援的是政府向外国借款,政府通过对这类外资的运用从而达到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积极、有效地干预、限制、利用财阀,驱使商人资本转变成产业资本,使50年代支配三者的关系产生质的变化,亦即由负和关系转变成为正和关系,韩国之所以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3)70年代的维新体制与三者支配关系的重新改组。进入70年代,朴正熙政权迫切面临着自身政权存亡的两项重要课题。其一是以尼克松总统声明为契机,日、美接近中国,可能招致韩国在国际上孤立,而急需解决防卫自立的问题。其二是财阀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过度依赖借款与私债而出现不实企业问题。前者构成政治危机的重要因素,后者则铸成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这两个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互为交织,促使朴正熙政权对实施工业化过程中支配三者关系的外资和担当工业重任的财阀采取新的对策。1972年朴正熙开始着手改善南北朝鲜的关系,提出召开南北红十字会议方案,对内则准备驻韩美军撤退而加强防卫的“国力培养”,进而着手对国内体制进行全面改革。1972年10月制定了大幅度增强总统权限的维新法,建立了以总统为最高绝对权威的、对民间绝对统治的高度中央集权的维新体制。维新体制的目标是:政府提出1977年出口额达到100亿美元,人均GNP达到1 000美元的奋斗目标;建立由60代期间政府扶持的新兴财阀与跨国企业的资本、技术相结合的新型三者支配体制,亦即独裁政权、新兴财阀和跨国企业体制;迅速实现化学工业化。根据1973年1月发表的重化学工业化宣言,1973年5月拟制出重化学工业化计划,1973年8月发布重化学工业计划,1973年12月颁布韩国经济的长期展望(1972—1981)。这就确立了以权威主义的政府为主导的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开发体制,在三者支配关系中,确立了政府的绝对领导地位,政府既要对跨国企业的活动进行有效地控制,同时又允诺财阀予以进一步深化资本的蓄积。这种政策的转变是由于不实企业屡屡发生,政府对这些企业所借入的外国借款所带来的风险极为担忧,于是被迫从利息负担过重的借款转向无需承担还债的海外企业,对韩直接投资。政府的目的之一就是有选择地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以加速工业化进程。为推行维新体制,政府采取下述措施:
1969年政府颁布引进商业借款的三项强制规定,以抑制其需求增长之势;1970年公布“增进外国人投资及对外国投资企业的扶持措施,建立马山出口自由区; 1973年公布经济修改的外资引进法。此法反映出政府为防止跨国企业支配本国经济,保护本国产业,特别是保护本国财阀而对外国的直接投资进行限制的政策;为制止私债泛滥,从1972年起依法颁布了“私金融阳性关系法”(包括短期金融业法、相互信用金库法、信用协同组合法等):为驱使财阀纳入政府实施工业化的轨道,限制其商人资本倾向,使财阀的借款转变成稳定的内资,于1973年实行“企业公开促进法”。此法招致财界强烈反对后,
维新体制极大地加强了政府的权限,遏制了大幅度利用私债的现象。政府掌握了引进外资的渠道,致使凡属违背能与重化工业化政府命令的财阀,或者沦落于经济地位日渐衰微,或者根本不能幸存。于是外资和财阀失去与政府对抗的能力,政府在三者关系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与此相伴生的负面效应则是企业失去相对的自主权,企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受到限制,抑制了民间企业的活力。
2.依赖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以举债方式实现工业化。韩国之所以取得经济高速发展,外国援助,特别是外资起到令人注目的作用。外资包括政府向外国的借款(或称公共借款)和商业借款以及外国对韩的直接投资。其中尤以借款(公共借款和商业借款)居主导地位,外国对韩的直接投资则处于极次要的地位。
从下列各表可见,及至1982年韩国所欠外债余额居世界第4位,亦是亚洲最大的累积债务国。1985年外债高达530亿美元(其中包括向其国内的外资企业借款),仅居当时世界上超级债务国巴西、墨西哥之后。据1992年2月汉城报纸报道,1992年韩国的外债将高达389.3亿美元。这是因为韩国的经常项目开支出现了滚雪球似的越来越赤字。据韩国财务部公布,到l 993年5月为止,韩国外债已达到426.8亿美元。
1959--1990年间按国别划分借款
年 度 国 别 |
1959-67 |
1977-81 |
1982-86 |
1987-90 |
累 计 |
引进的 借款额 |
7893 |
13193 |
12019 |
6326 |
39431 |
日本 |
1454 |
2498 |
1968 |
1887 |
7807 |
|
(18.4) |
(18.9) |
(16.4) |
(29.8) |
(19.8) |
美国 |
2931 |
2499 |
2700 |
48 |
8185 |
|
(36.9) |
(18.9) |
(22.5) |
(0.7) |
(20.7) |
其它国家 |
3526 |
8196 |
7351 |
4393 |
23439 |
|
(44.7) |
(62.6) |
(61.1) |
(69.5) |
(59.5) |
1967--1979年间韩国引进外资业绩
(单位;100万美元)
年度 |
公共借款 (构成比) |
商业借款 (构成比) |
直接投资 (构成比) |
合计 |
1967 68 69 70 7l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
79.8(34.6) 112.1(29.6) 148.1(28.7) 147.1(32,3) 323.7(47.5) 431.4(54O) 389.9(38.1) 373.6(32.5) 481.9(35.5) 1712.1(42.9) 626.2(31.8) 817.7(28.7) 1123.1(39.6) |
137.8(59.9) 252.1(66.5) 360.9(69.9) 28362(62.2) 320.7(47.1) 306.6(38.4) 476.0(46.5) 614.7(53.d) 804.6(59.4) 841.0(50.7) 1242.1(63.0) 1929.8(67.8) 1584.3(55.9) |
127(5.5) 14.6(3.9) 6.9(1.3) 25.3(5.5) 3g.7(5.4) 61.2(7.7) 158.4(15.5) J62.6(14.1) 69.2(5.1) 105.6(6。4) 102.3(5.2) lOO.5(3。5) 126.9(4.5) |
230.2(100) 378.9(100) 515.9(100) 455.6(100) 681.2(100) 799.29(100) 1024.3(100) 1150.9(100) 1355.7(100) 1658.7(100) 1970.6(100) 2847.9(100) 3834.4(100) |
数据来源:韩国经济企划院,“主要经济指标”1982年版,P244。
1985--1993年间韩国所欠外债余额
单位:亿美元
1985年 |
684(355) |
1986年 |
455(325) |
1987年 |
365(224) |
1988年 |
312(73) |
1989年 |
294(30) |
1990年 |
317 |
1991年 |
402 |
1992年 |
389.3 |
1993年5月 |
426.8(109.6) |
注1.1985年所欠外债若加上韩国向位于韩国内的外资企业借款额,其总额
为530亿美元。
注2.括弧中数字是指:(总对外债务一总对外资产)
注3.1990~1992年间数据系根据其它资料编成。
3.采取出口导向型“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韩国在实施第1个5年计划的初期,仍然延续执行“进口替代”的内向型工业发展战略,但是进口替代政策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于是从1964年起改弦更张转而实行经济发展战略的转移,明确提出“出口第一”主义,把出口第一或者贸易立国作为一直延续到90年代的经济发展根本战略。现将近年来韩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度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对比情况列入下表:
韩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依赖度
(出口额/GDP)
年度 国家和地区 |
1986年 |
1990年 |
韩国 |
34% |
35% |
台湾 |
53% |
46% |
香港 |
77% |
85% |
新加坡 |
123% |
167% |
日本 |
11% |
10% |
美国 |
5% |
7% |
4.对外国的直接投资采取限制利用的政策。
韩国在利用外资方面,主要以公共借款、商业借款为主,以直接投资为辅,并且处于极低的水平,以保护本国民族资本、本国产业和国内财阀的利益。
5.产业结构的脆弱性。
考察韩国产业结构的脆弱性需从两个角度入手。
其一是韩国的主导产业与各基础产业之间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的落差过大。之所以造成落差过大的原因就在于韩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采取了各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对基础产业施以集中发展的战略,因而其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亦体现了各时期分别集中扶植不同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而且具有战略意义的、集中发展的产业均与出口导向有关,从而造成与出口有间接关系的产业或者内需产业与韩国的主导产业之间的发展落差悬殊。这种落差大的后效就是使韩国在一般机械、精密机械、以内需为主的重型建筑机械、纺织机械等资本货物以及各主导产业的半成品——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生产往往涉及到高技术)均依赖从日本进口,遂使韩国形成进口诱发型产业结构,最终造成日韩贸易中韩国一方出现巨额贸易逆差持续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二是韩国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了技术密集度低的组装型大企业,但是这些大企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由于有关零部件产业未能得以充分发展,致使这些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限制。例如象日本这类先进国家的汽车公司,均建立了高效率的系列化体制。韩国的大企业相对而言企业规模小,有关业种未实施广泛的多元化体制,产品开发、质量管理、产品上市等方面的竞争力薄弱,尤其是大企业的组装生产与中小企业的零部件产业没做到均衡发展,因而使进行组装生产的大企业所需要的零部件供应主要依靠进口,这就是造成韩国国际收支出现对日贸易的结构性赤字的重要原因。
组装型大型企业和进行零部件生产的中
小企业的关系进行国际比较
|
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关系 |
美国 |
进行组装生产的大型企业所需要的零郡件由自身生产、供应,具结果是造成进行组装生产的大型企业的规模过于庞大,适应多变的市场和需求机动能力差,不适应小批量、多品种、附加价值高、产品符合顾客的个性化、豪华化要求的转变,与生产零部件的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薄弱。中小企业劳动生产率低。 |
日本 |
进行组装生产的大型企业由有关中小企业为其提供所需的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的大型企业由生产零部件的中小企业为其提供其所需的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的大型企业对生产零部件的中小企业以小股份参股方式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对其所需的人力、资金予以支持。其结果是生产零部件的中小企业能持续地提高产品质量,进而使其产品市场处于稳态。大型企业已完成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并且向小批量、多品种、附加价值高、产品符合顾客的个性化、豪华化要求这一方向的转变。 |
韩国 |
进行组装生产的大型企业与生产零部件的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薄弱,中小企业发育不健全、技术开发能力差,使许多核心零部件(高达2600种之多)依赖从日本进口,没有形成支持大型企业的支持工业,进而造成慢性的、逐年增长的、对日巨额结构性贸易逆差。其结果是不能确保生产零部件的中小企业所生产产品市场的稳定性,生产技术落后、自动化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产品成本高。进行组装生产的大型企业国际竞争力低,只能进行大批量、少品种、附加价值低的产品生产。 |
第四节 GNP及经济增长率
现将韩国1975—1992年间各年度GNP、经济增长率、人均GNP列表如下:
年度 |
国民生产总值(不变) |
国民生产总值(不变) |
国民生产总值(经常) |
金额(10亿W) |
GNP增长率 |
换算成美元(10亿$) |
|
1975 |
37143.3 |
6.4 |
20.9 |
1980 |
52260.8 |
-3.7 |
60.5 |
1985 |
78088.4 |
7.0 |
89.7 |
1986 |
88173.5 |
12.9 |
102.8 |
1987 |
99611.6 |
13.0 |
128.9 |
1988 |
111979.9 |
12.4 |
172.8 |
1989 |
119534.8 |
6.7 |
210.1 |
1990 |
130373.6 |
9.0 |
237.9 |
1991 |
141585.6 |
8.4 |
280.9 |
1992 |
240695.5 |
4.7 |
194.5 |
年度 |
人均GNP(美元) |
1961 |
82 |
1975 |
594 |
1980 |
1592 |
1986 |
2505 |
1987 |
3110 |
1988 |
4127 |
1989 |
4968 |
1990 |
5459 |
1991 |
6518 |
1992 |
6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