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何时到来?


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何时到来?

 

        作者:张修林

 

 任何文化,都只具有历史阶段的先进性。当它不再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时,它要么以开放的姿态自我否定、变革,要么顽固地抱残守旧扼阻社会活力。应当看到,文化总是具有先天的封闭性和排它性;对于综合性的、普遍深入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能够自我否定、变革从而获得新生的情况总是极少甚至没有的――这就是几个文明古国后来都先后衰弱的原因――如果这种文化的影响越大越深、影响社会的时间越长,它自我否定、自我变革的可能性就愈加渺茫。

 以法儒占据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文化,就是一种影响最大最深、影响社会时间最长的文化。它非常优越地铸就了中国古代的辉煌,然而,它理所当然同任何事物一样,绝不可能“万寿无疆”――它不过如同制造精良的宝剑,只能驰骋于冷兵器时期的战场,在现代时光滚热的硝烟中,它只能沦为博物馆里的冰冷的文物。遗憾的是,它实在太封闭、太虚伪、太排它、太悠久和太强悍了。它的所有触须,在时光进入了近现代后,仍然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盘枝错节――中华民族的血液实在太难以更新,实在太难以流动了。

自鸦片战争开始,历史就一直悲壮地滑行;以19159月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的曙光,亮度仍并不足以照亮、照遍中华版图的每寸土地,终归在历史的册页中逐渐收敛、变淡、沾满尘埃。我们的文化命运,尽管略有改观,然而五四以后的文化先贤们,依然几乎面临着同样的文化背景……

对于文学而言,从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直到当代的今天,西方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先后在中华大地浮光掠影。然而,它们对中国文学精神的有效性依然很有限,最大的成果,是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中国文学的语言土壤。

百年来,中国的新文学走得太盲目和匆忙了。它要么以急先锋的姿态,在匆匆的身影和蹒跚的脚步中,去简单地复制西方近现代文学;要么象毫无目标的游魂,任由意识形态牵扯。

几代文学英雄不遗余力的艰辛努力,为什么只带来如此浅薄的结果?

原因其实很简单。除了受到对于文学而言无从抗拒的各种历史事件遏阻外,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文化已经落后得太多,我们的几代文学英才,补课补得太急促,补得太轻浮。文学,固然应当适当超前,但绝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不能高蹈得过分凌空,它总归得面向大地和人群,总归得面向社会发展的实际态势。不顾及社会的处境,不考虑社会的发展阶段,跟在发达国家屁股后面亦步亦趋,这样的文学,怎么能持续发展,怎么能深入人心,怎么能融入时代成为促进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文学呢?

如果,我们近代(或者退后一步――现代)的思想界和文学艺术界先辈,别那么盲目,别那么急于求成,一开始,就认真地、较长期地、扎实地补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功课,开启民智,弥补中西文化传统的深刻差异和由此引起的社会心理、民族意识、群体价值认知的的巨大反差,着手从根本上为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换血和重新造血,让新的进步思想理念和精神追求全面、细致和稳固地深入人心,不断稳固推进,今天会是什么局面?――遗憾的是,对于历史而言,只有怎样正确选择、怎样把握历史机遇的问题,永远不会有“假如”!

以法儒占据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文化的超级顽固性和难以突破性,使中国的发展举步维坚,历史选择了让中国在民族屈辱、民族救亡、民族伤害中实现文艺复兴和现代化转型。

这自然是一个异常痛苦、异常艰难、异常曲折、异常持久的蜕变过程。

中华民族文艺复兴和现代化转型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在今天,中国的经济转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物质的现代化已经隐约呈现,文艺复兴和向全面现代化转型,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已经成为了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艺术家的共同努力方向,已经成为了社会大众的共同期盼。

一个让封建社会维持了难以想象的超长时间的民族,肯定有最脆弱的软肋,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具思想基因和创造基因的民族之一。当这样的基因的能量能够被焕发出来时,就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活力。独具一格的思想基因和创造基因,是中华文艺复兴所具有的资本。

有了资本,如果具备了让其运作起来的、足够强劲的内在驱动力,中华文艺复兴就能扬帆起航。现在还薄弱的,就是这股内在驱动力。

由于全面现代化转型的需要,我们应该迎来文艺复兴。有了文艺复兴,现代化的全面转型就有了能量和动力,就有了基础阵地和思想武器。它应当始终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伟大作用。

中国的文学艺术,当然应当为文艺复兴造势,并在文艺复兴到来后,在其整个复兴过程中肩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

不过,在隐隐约约的机遇中,还迷雾重重;文艺复兴还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甚至是强劲的压力。文艺复兴这只生命的巨鸟能否冲破天空中巨大的阻力来到我们身边?何时到来?――没有答案,我们能做到的,除了呼唤、努力造势,或许,就只有等待。

 

                      2008-8-12

 

 2008年8月中旬,收到一本诗歌选集《中国第四代诗选集》,该书由王经纬、李静民编,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于2008年6月出版。该选集收录有张修林作于1993年的诗歌作品《诗歌和一把尖刀》。特顺便记录于此作为存档,同时以表达对编者的谢意。

 

张修林的部分艺术理论评论文章:

第四代诗歌:语言就是现实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6907

诗歌:自由的还原和穿越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10606

指向文化本身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7150

作为文化的诗歌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7165

90年代诗歌的历史见证和思考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11078

人性与语言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6991

1990年,艺术、死亡与现实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10635

文化、文学札记(一)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12500

请继续关注随笔文章:

张修林论统治http://zhangxiulin.blog.163.com/blog/static/38773320062261135250/

张修林谈教育http://zhangxiulin.blog.163.com/blog/static/387733200604844290/

张修林谈人口问题http://zhangxiulin.blog.163.com/blog/static/3877332006230125280/

张修林谈儒家文化http://zhangxiulin.blog.163.com/blog/static/3877332006230125280/

张修林谈国家和爱国http://zhangxiulin.blog.163.com/blog/static/3877332008427101139498/

张修林谈道德问题http://zhangxiulin.blog.163.com/blog/static/38773320060753010/edit/?mode=prev

张修林谈权力和价值http://zhangxiulin.blog.163.com/blog/static/38773320060212240/

张修林谈人生的两大主题http://zhangxiulin.blog.163.com/blog/static/387733200606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