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抗击自然灾害的史册上,一次特大地震,往往是由伤亡超过地震本身的一系列次生灾害书写下最惨烈的一页。回望抗震救灾近百日,未发生一例重大次生灾害死亡事件的四川,向这一“定律”说:不!(2008年8月17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四川日报》)
大家知道,在大的灾难发生后,常常伴随着次生灾害的发生,而地震次生灾害,往往造成比地震本身更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是,回望四川抗震救灾近百日,未发生一例重大次生灾害死亡事件的四川,勇敢地向这一“定律”和“魔咒”说:不!并且,在8月11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绵阳市披露了一个构想——把唐家山堰塞湖打造成地震遗址景区。这个遗址景区,承载了绵阳旅游灾后重生的厚望,更被赋予地震科研和防震、避震、抗震知识普及的多重功能。一个曾威胁上百万人安全、让全国人民揪心的灾患,即将迎来它造福于民的新生。就像这些天来,我们在与震后次生灾害较量中一次次转危为安后,所获得的一次次成长。更像正在北京举行的奥运赛场上,运动员经历了一次次失败、挫折后,越挫越勇、越战越坚,最终反败为生、劫后重生而赢得的那一枚沉甸甸、亮闪闪的奥运“金牌”。我们在为世界各国奥运健儿取得一次次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突破而欢呼雀跃的同时,更为四川省防患于未然的灾后次生灾害阻击战所取得的卓绝胜利而击掌祝贺。
新中国诞生以来,大的地震已经发生过多次,如,1966年3月8日发生在邢台地区的地震;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间被夷为平地。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这些地震后都没有发生大的与地震相关的传染病疫情等次生灾害。这里面饱含了党和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以及人民群众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我们在与次生灾害的斗争和较量中,也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这次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又获得了阻击次生灾害的卓绝胜利,从新闻报道中,我们了解到主要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生命的无比尊重。“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党中央、国务院从地震发生以后,就一直坚持生命高于一切,胸怀“以人为本”,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千方百计保人;一切决策围绕着“人”。正是在“生命第一”、“以人为本”的要求和理念下,才迸发出政府领导、部门同志和人民群众超凡的力量、不尽的智慧、无畏的勇气,从而取得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
二是对科学的无比尊重。“灾”无法避免,“害”却可以减轻,需要的是“安全、科学、快速”的处置。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刘奇葆发出的抗震救灾指令中,一句话令人警醒:严密监测地震灾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绝不能让一个百姓伤亡。”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按照安全、科学、快速的原则进行。随着对导流渠岩石阻碍实施大规模爆破,5个流量,10个流量……洪峰奔腾而下,通口镇安全、青莲镇安全、绵阳市安全……刘奇葆宣布:这标志着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电贺: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
三是对环境的无比敬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展抗震救灾的最高目标。一切决策措施都不能以牺牲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保护环境,确保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安全成了指挥抗震救灾的重要理念。四川应对地震次生环境灾害的做法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肯定。5月12日当天,应对环境风险的紧急预案启动,重中之重是对水环境的监测和污染处置。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推进,水质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放射性废物库 监控、水体消毒、污染治理、垃圾处理、供水点建设……次第展开。就在救人、安置等工作如火如荼推进的同时,修复耕地、恢复森林植被等救治环境的工作也开始启动。无论在临时安置受灾群众还是规划长远的灾后恢复重建时,省委、省政府反复强调,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为前提,坚决避开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隐患区、行洪通道。
奥运赛场上,风云变幻,成功和失败往往就是瞬间的事情。但是,“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奥运金牌的获得,既有偶然性,但更多的是“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的必然。同样,四川汶川等地区在特大地震灾难后,又时值炎夏,但是却取得了大灾无大疫、大难无大害的抗震救灾的奇迹,赢得了一枚闪亮“金牌”,这是我们尊重生命、尊重科学、敬重环境的必然。如果说经历灾难是我们被动付出的昂贵学费,那么我们在抗灾中主动强化的尊重生命、尊重科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将世代受用不尽。这是我们国家的胜利,也是四川的胜利,更是灾区和全国人民群众的胜利!
新闻链接:
防患于未然的卓绝胜利——四川震后次生灾害阻击战全记录
四川向次生灾害说“不”,是枚闪亮“金牌”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