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沟通——一次无效会议的反思


    所谓"伪沟通"即是无效的沟通。
    作此解释的依据是哈贝马斯曾提出,任何一项成功(有效)的沟通行为需满足四项要求:
    1、言辞意义是可理解的
    2、言辞内容是真实的
    3、言辞行动是正当得体的
    4、言辞者的意向是真诚的
   
    今天,又一次把一半的工作时间花在了会议上。会议内容很充实,气氛很热烈,会议也形成了结论——一次符合要求的会议完满结束。可是仔细想想,即使不花这么长时间讨论,不是也要这么做吗?会议的产出是什么?
    我列出了这么几个问题,自己回答了一下:  

    1 会后哪些结论是通过讨论得出来的?
      回答:没有。

    2 哪些结论不需要这样的“讨论”也要这样做?
      回答:全部。

    3 会上的时间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回答:
       1)在对项目经理解释细节。
       2)无关紧要的“发散思维”。
       3)不关紧要的质疑和解释。
       简言之:扯皮!

    4 这次讨论的目标明确吗?
      回答:不明确。

    5 会上的讨论是紧紧围绕目标进行的吗?
      回答:目标都没有,怎么围绕。

    6 在哪些问题上有争议事先有预期吗?
      回答:没有。都不知道讨论要达到什么目的,怎么会有预期。
   
    7 对这些问题每个人做了准备吗?
      回答:没有。尽是“我担心”“可能是”这样的话!

    8 沟通是有效的吗?
      回答:不折不扣的伪沟通。

    造成这次伪沟通的原因:管理和技术的不信任。经理脱胎于技术人员,对自己的技术权威地位念念不忘,总想代替技术工程师做事。可是,他们已经跟不上技术的脚步,所以把大量时间都花在给他们解释技术细节上。换句话说,这样的沟通已经没有了有效沟通的最基本的要求——“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