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光荣与梦想 沈阳重造技工黄埔
《2007年新闻笔记第二篇》
http://www.sina.com.cn2007年01月14日06:42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刘长杰 沈阳报道
在珠三角、长三角频繁爆发机工荒的背景下,沈阳这个传统的老工业基地,正在扮演培养和向全国输出技术工人的角色。
“用不了多久,隶属于沈阳装备制造业集团的80家企业的旗帜,都会在装备制造学校的上空飘扬。”沈阳重型机械制造公司人力主管说。
2006年底,由原沈阳市机械工业学校、沈阳市机电学校整合而成的沈阳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成立。在随后进行的签约仪式上,该校与数家企业当场签订了2007年招生协议。沈阳重型班、中捷镗床班、华润三洋班……沈阳众多知名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名称,随之成为2007年沈阳装备制造学校订单培养班的班名。
此前,隶属于沈阳市教委的化工、计算机、汽车等行业的诸多职业技能学校,已经通过合并,组建成了5大职教集团。
这6个投资超亿元、在校生过万人的职业学校,正在一同承载着沈阳市“技工黄埔”的梦想。
失落的技工之城
这是一座技工之城。
在沈阳市铁西区八马路路口,53岁的修车师傅徐国志多年前擅长的,是修理机床设备,当时他在该市乙炔气瓶厂工作,是正规的七级维修钳工。下岗后,老徐没能找到对口的技术工作,就凭借自己的好手艺,摆起了修自行车的摊子,一晃就是17年。
在沈阳市铁西区,走在路上,你可能随时会碰到像老徐这样的高级技工。
而他们的技术积累,则与沈阳当年的技工教育有关。
上世纪50年代,沈阳市第一所技工学校“沈阳重型技工学校”成立。此后历经20年的发展,沈阳技工学校达到130多所,在校生4万多人,沈阳的技工教育达到了顶峰。当时,沈阳所有的知名企业,几乎都有自己的技工学校。
上世纪90年代,沈阳国企改制重组,大量技术工人成批下岗分流。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李凯教授评估,这一阶段沈阳市下岗的技工数量超过10万人。
“成熟的高级工都没人要,谁还会接收技工学校培养的初、中级工。残酷的现实直接影响到了技工学校的生存。”沈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开发处处长常青说,很多企业办的技工学校是企业死了,技校也就死了。
事实上,即使是那些挺过来的企业,很多也在1997年之后的3年间,砍掉了自己的技工学校,比如沈阳重型、沈阳鼓风机厂。
2001年之后,随着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到来,沈阳很多大型重工企业开始复苏。两年后,大批设备订单的涌入,让这些企业开始闻到了技工荒的味道。
从2002年开始,沈阳鼓风机厂和沈阳机床的工人,几乎一直都在满负荷地工作,他们甚至没有星期天。“订单实在太多,而工人又不够用”,沈阳鼓风机厂一位高管说,“即便这样加班加点地赶工,我们也只能弃小活接大活。”
高级工因为南方企业的工资高而“东南飞”,初、中级工又受到技校规模的限制,无法正常提供,沈阳这个历史上技工最为充沛和集中的城市,在2003年以后,陷入了技工荒。
历史没有再次眷顾像徐师傅这样的老技工。由于年龄偏大,他们没有被企业招募;而机床控制技术从机械到数字的转化,也让老徐们措手不及。
尽管从2001年开始缓慢复苏,但沈阳技校的招生状况整体上仍然难以摆脱下滑的趋势。2004年,该市的22所技工学校招生不足1000人,技工需求和供给的形势陡然紧张。
再造“技工黄埔”
2004年,深受技工之困的沈阳市开始谋求突围。同年7月,沈阳发布了《技工振兴行动纲要》,制定了培训各级技工人才的目标。
2005年,沈阳市副市长王玲带队赴南方城市考察技工培训状况,市长陈政高也先后两次到沈阳的技校调研。此后,针对该市未来5大核心产业的6所万人技校计划出台。
从2005年开始,包括技校在内的沈阳职业技能学校开始缓慢回升。2006年,沈阳全市近200所职校共开设115个专业,在校生8万人。通过合并、搬迁的方式,沈阳整合了原有的中职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汽车工程、医药化工、现代服务、IT产业等5大职业教育集团。
而隶属于沈阳劳保系统的中国汽车工业丰田金杯汽车技师学校,也将在现有7400名在校生的基础上,通过搬迁扩容,达到1万人的在校生规模。
此外,还有另一个职教集团在悄然潜行。据悉,隶属于中国一航集团的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黎明技术学院,也筹划在一航的支持下,在沈阳扩容成一个2万人规模的技师学校,该校设置的专业将包含数控加工、航空设备、武器装备等专业在内。
“黑板是不能够培养出真正的技工的。”沈阳市教育局职教处副处长郑宏说,“而沈阳,有能力把课桌摆放到工厂的车间里。”
从1950年到现在,沈阳的技工学校直接培养并输送到全国各地的各级技工人才有15.4万人。由于沈阳良好的工业基础,在培养相关的职业技能人才方面也就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沈阳市职教系统由此喊出了“打造技工黄埔”的口号。
《2007年新闻笔记第二篇》
http://www.sina.com.cn2007年01月14日06:42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刘长杰 沈阳报道
在珠三角、长三角频繁爆发机工荒的背景下,沈阳这个传统的老工业基地,正在扮演培养和向全国输出技术工人的角色。
“用不了多久,隶属于沈阳装备制造业集团的80家企业的旗帜,都会在装备制造学校的上空飘扬。”沈阳重型机械制造公司人力主管说。
2006年底,由原沈阳市机械工业学校、沈阳市机电学校整合而成的沈阳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成立。在随后进行的签约仪式上,该校与数家企业当场签订了2007年招生协议。沈阳重型班、中捷镗床班、华润三洋班……沈阳众多知名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名称,随之成为2007年沈阳装备制造学校订单培养班的班名。
此前,隶属于沈阳市教委的化工、计算机、汽车等行业的诸多职业技能学校,已经通过合并,组建成了5大职教集团。
这6个投资超亿元、在校生过万人的职业学校,正在一同承载着沈阳市“技工黄埔”的梦想。
失落的技工之城
这是一座技工之城。
在沈阳市铁西区八马路路口,53岁的修车师傅徐国志多年前擅长的,是修理机床设备,当时他在该市乙炔气瓶厂工作,是正规的七级维修钳工。下岗后,老徐没能找到对口的技术工作,就凭借自己的好手艺,摆起了修自行车的摊子,一晃就是17年。
在沈阳市铁西区,走在路上,你可能随时会碰到像老徐这样的高级技工。
而他们的技术积累,则与沈阳当年的技工教育有关。
上世纪50年代,沈阳市第一所技工学校“沈阳重型技工学校”成立。此后历经20年的发展,沈阳技工学校达到130多所,在校生4万多人,沈阳的技工教育达到了顶峰。当时,沈阳所有的知名企业,几乎都有自己的技工学校。
上世纪90年代,沈阳国企改制重组,大量技术工人成批下岗分流。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李凯教授评估,这一阶段沈阳市下岗的技工数量超过10万人。
“成熟的高级工都没人要,谁还会接收技工学校培养的初、中级工。残酷的现实直接影响到了技工学校的生存。”沈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开发处处长常青说,很多企业办的技工学校是企业死了,技校也就死了。
事实上,即使是那些挺过来的企业,很多也在1997年之后的3年间,砍掉了自己的技工学校,比如沈阳重型、沈阳鼓风机厂。
2001年之后,随着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到来,沈阳很多大型重工企业开始复苏。两年后,大批设备订单的涌入,让这些企业开始闻到了技工荒的味道。
从2002年开始,沈阳鼓风机厂和沈阳机床的工人,几乎一直都在满负荷地工作,他们甚至没有星期天。“订单实在太多,而工人又不够用”,沈阳鼓风机厂一位高管说,“即便这样加班加点地赶工,我们也只能弃小活接大活。”
高级工因为南方企业的工资高而“东南飞”,初、中级工又受到技校规模的限制,无法正常提供,沈阳这个历史上技工最为充沛和集中的城市,在2003年以后,陷入了技工荒。
历史没有再次眷顾像徐师傅这样的老技工。由于年龄偏大,他们没有被企业招募;而机床控制技术从机械到数字的转化,也让老徐们措手不及。
尽管从2001年开始缓慢复苏,但沈阳技校的招生状况整体上仍然难以摆脱下滑的趋势。2004年,该市的22所技工学校招生不足1000人,技工需求和供给的形势陡然紧张。
再造“技工黄埔”
2004年,深受技工之困的沈阳市开始谋求突围。同年7月,沈阳发布了《技工振兴行动纲要》,制定了培训各级技工人才的目标。
2005年,沈阳市副市长王玲带队赴南方城市考察技工培训状况,市长陈政高也先后两次到沈阳的技校调研。此后,针对该市未来5大核心产业的6所万人技校计划出台。
从2005年开始,包括技校在内的沈阳职业技能学校开始缓慢回升。2006年,沈阳全市近200所职校共开设115个专业,在校生8万人。通过合并、搬迁的方式,沈阳整合了原有的中职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汽车工程、医药化工、现代服务、IT产业等5大职业教育集团。
而隶属于沈阳劳保系统的中国汽车工业丰田金杯汽车技师学校,也将在现有7400名在校生的基础上,通过搬迁扩容,达到1万人的在校生规模。
此外,还有另一个职教集团在悄然潜行。据悉,隶属于中国一航集团的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黎明技术学院,也筹划在一航的支持下,在沈阳扩容成一个2万人规模的技师学校,该校设置的专业将包含数控加工、航空设备、武器装备等专业在内。
“黑板是不能够培养出真正的技工的。”沈阳市教育局职教处副处长郑宏说,“而沈阳,有能力把课桌摆放到工厂的车间里。”
从1950年到现在,沈阳的技工学校直接培养并输送到全国各地的各级技工人才有15.4万人。由于沈阳良好的工业基础,在培养相关的职业技能人才方面也就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沈阳市职教系统由此喊出了“打造技工黄埔”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