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论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不会因生产者价格指数迅速攀升而影响长期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市场战略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温跃宽
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以11年来的最快速度增长,令人担心最近有所减缓的通胀压力可能会卷土重来。另外,最新经济数据显示,中国一度回落的出口增速重新走高,表明经济走缓的趋势是否形成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一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0%。官方的新华社援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报导说,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衡量出厂价格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涨幅呈持续攀升之势,特别是从3月到6月,涨幅连续四个月处于8%以上。7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又首次达到两位数,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涨幅。
美国托列多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经济学教授张欣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中国7月份产品出厂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前一时期国际市场资源性商品价格飙升带动的生产资料成本大幅度提高。
张欣说:“这没有什么稀奇。我们已经看到,石油价格由几十美元一桶涨到最高140多美元,铁矿石价格竟然上涨70%到90%。这种传导是很快的,从报告的数字也可以看到,中国的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平均增长15.4%。”
中国统计局的报告列举的数字显示,目前中国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50%,需求扩大引起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提高了生产成本。截止到6月份,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同比上涨了85.8%,中国进口的铁矿石价格同比上涨了60%以上。在国际市场的压力下,中国在今年6月和7月分别提高了成品油和工业用电的价格。专家认为,这些因素也对生产者价格指数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产著价格指数会不会迅速传导到消费者物价指数,从而引起通货膨胀形势的进一步恶化,是经济学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美国托列多大学的中国经济问题专
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通涨指数连攀新高,4月份超过8%。最近两个月衡量通胀水平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开始回落。
不过,7月份,中国出口强劲增长的消息加重了人们对通胀的担忧。中国海关总署星期一报告说,7月份当月出口同比增长26.9%。6月份增速是17.2%。出口突然恢复强劲增长的势头出乎许多经济学家的预料。
前一阶段,出口放慢、制造业萎缩以及通胀回落,多种迹象显示,经济已经开始降温。经济决策机构决定把宏观调控的重点由原来的控制通货膨胀转向保持经济“稳步快速增长”,而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松绑”政策,比如提高服装和纺织品的出口退税,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配额,以及放缓或停止人民币升值步伐等等。
美国国会研究机构国会图书馆的国际贸易和金融分析员维恩.莫里森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的时候表示,从现在形势的变化看,中国政府似乎没有长远的经济政策,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在又要做出新的调整。
他说:“中国的通货膨胀可能是更大的问题。但是北京当然又不打算过度紧缩银根或收紧货币政策,以免出现经济硬着陆。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政府只是想摸著石头过河,实际上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好。”
但是长期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