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和他的军工情结
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洋务派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从此,在执掌朝廷大权的新兴势力领导下,中国的近代化军事工业迅速开展起来。李鸿章则成为这一时候的主要代表人物,从江南造船厂的诞生开始,中国近代造船工业标志着走向繁荣。
李鸿章创办近代造船工业
李鸿章创办江南船厂是这个故事的开端,而且影响深远。这个有着“中国第一厂”称号的古老船厂试图在未来重振辉煌。江南造船厂的建立,结束了中国海洋文明的停滞时代。重造中国大船,此时被赋予了振兴国运的期望。从晚清到民国的江南造船厂不断地根据图纸和科学著作,让“西方制造”在中国落地生根。
1405年,一支由260多艘海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在郑和的带领下,载着两万多人,航行13万多海里,向沿途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了中国造船业的荣耀。时隔87年后,哥伦布才带着3艘小型的轻快帆船和87人,开始了西方国家的第一次远航。但郑和带着浩浩船队从西洋航行归来之后,中国的造船业陷入了300余年的沉寂。
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以坚船重炮从海上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自此,挂着外国旗帜的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横冲直撞、专横跋扈。
1865年9月20日,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是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朝自强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又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局、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新中国成立后,为江南造船厂的前身。
1865年,清政府购买了外国人开设在上海虹口地区的旗记铁厂,并将原有两洋炮局并入,组成新厂,定名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制造船炮军火和各种机器。1867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迁至城南高昌庙现址,并建立了翻译馆。翻译馆不仅造就了徐寿、华蘅芳、徐建寅等中国近代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专家,而且成为全面介绍、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对中国早期工业产生了深刻影响。这时,江南造船厂进入了第一个兴旺发展期: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车床,自行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推进的军舰“惠吉”号和第一艘铁甲军舰“金瓯”号,研制了中国第一支步枪、第一门钢炮、第一磅无烟火药,炼出了中国第一炉钢,到19世纪90年代,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技术最先进、设备最齐全的机器工厂。
造船工业的发展迎来近代工业的曙光
江南造船厂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近百个第一,堪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之典范,是我国民族工业的一个缩影,其140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创新史。
以江南造船厂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工业源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那时的近代工业企业大多是全盘移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设备,管理模式,有的甚至直接聘用“洋人”管理工厂的各项业务,但这些企业犹如昙花一现,生存下来的不多,像江南造船厂那样延续至今并且不断发展壮大的更是凤毛麟角。分析其原因,江南造船厂区别于其他早期的民族企业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在引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十分注重消化、吸收、提高,注重自主创新。
江南造船厂创建之初的中国不仅缺乏坚船利炮,更缺少最基本的配套工业体系以及一批具有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于是,当时的有识之士提出“盖翻译之事,系制造之根本”,遂“添建翻译馆”,“选聪颖子弟随同学习”,从此中国近代科技迎来了第一道曙光。翻译馆以相当全面的眼光审视了当时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比较全面地介绍进中国,为江南造船厂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在1865年清朝洋务运动早期,两江总督李鸿章买进虹口的美商旗记铁厂,开始自行制造火药和枪支。据史料记载,当年9月在奏报清廷的奏摺中,李鸿章曾有如下解释:“正名办物,以绝洋人觊觎。”
对江南造船厂,学界一致评价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正是在此意义上,作为中国近代化运动产物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又反过来开启并深深影响了上海乃至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随着国人海洋梦的重新苏醒,加之当时战事格局的逼迫,江南制造局从军械制造发展到主营造船,之后经过多次变革,逐渐诞生了赫赫有名的江南造船厂。
在清代寻求自强之路的洋务运动背景下产生的江南造船厂,不仅是中国百年近代工业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几乎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所有重大事件,因此江南造船厂有“中国第一厂”的称号。
有意思的是,同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产物,江南造船厂与福州的马尾造船厂的前身马尾船政学堂,历史上有着姐妹般的情谊。这样的情谊除了体现在两者同样经历过中国近代史上的百年沧桑,还有就是历史上的许多次互相的“搀扶”。
由于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定位是一家综合型的军工企业,其在早期的造船人才技术上,相对而言会逊色于当时的马尾船政学堂。为此,历史上后者曾多次派遣技术人员北上援助前者。这也是江南造船厂成为强大的近代军事工业的一大重要原因。
从 1870 年随着李鸿章成为北洋通商大臣以来,自强新政的领导权就被这个强有力的人物所掌握。由于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 1865 年奏请批准创办的,所以他被公认为对这个兵工厂的事务有发言权。1872 年 1 月,福州船政局以及江南制造总局的造船计划都遭到朝廷大臣们的攻击。这时,李鸿章、曾国藩二人都出来为之辩护。李鸿章本人与福州船政局的船政大臣沈葆桢联合起来,特地向军机大臣们呼吁继续对福州船政局给以财力支持。在 1874 年与日本冲突而发生的台湾危机期间,李、沈二人都上疏为自强运动提出了一个庞大的计划,其中包括一个新的海军规划,用洋机器采矿,以及改革现行的人事制度等。这些都在洋务运动中得到了发展。
洋务运动自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开始,历经30余年,在洋务派的努力下,这30年使得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中国一度有机会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其中江南造船厂为当时的政治、军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洋务运动一开始的目标是巩固国防创办“自强新政”以“求强”,具体表现在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新式军队、购买国外新式武器。1862年(同治元年)清廷下令都司以下军官一律开始学习西洋武操,各省防军开始更换新式武器,同年曾国藩在安庆设军械所,李鸿章在上海设制炮所,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的建设由此拉开序幕:1864年李鸿章在苏州设立西洋炮局,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短短几年间在李鸿章等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基本建成,火枪、大炮、弹药、蒸汽战舰都已能够在国内建造,其决心之大、动作之快令中外为之震惊,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次大飞跃,从此中国大地上有了自己的资本主义工业。这些都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兴办近代工业的同时,中国的军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了甲午中日开战之前以湘军、淮军为代表的各省防军、练军普遍装备了后膛枪炮,比之西洋各国毫不逊色,1888年北洋水师的成军更是使清朝的国防力量上了一个台阶,使得中国的军队从大刀长矛的中世纪军队一变而为使用先进兵器的近代军队。
开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必须要有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为此,1864年李鸿章奏请清廷改革科举制度,在他的坚持下,清廷陆续开办了外文、军事、西医、电报等学校培养技术人才,并于1872年开始向海外派出留学生,在多年之后这些留学生成了中国军队、工厂、外交方面的骨干中坚,西式教育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人的思想开始摆脱蒙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