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师绑架杀害8岁学生说明了什么?
文/潘军强
今天当我看到上述新闻时,我的眼睛被再次灼伤,我的心灵被再次刺痛。为什么年轻的女教师会变成一个残忍的杀人犯?我们应该从中反思些什么?
人性靠得住吗?
以此观之,是万恶不赦的赌博害了她?她为什么会迷恋上赌博呢?我会迷恋上赌博吗?
我不能作出绝对的回答,正如一网友所言:潘老师,你虽然有足够的纯洁、足够的正义,但当你处在一个充满巨大诱惑的环境中你就可能改变你的品性。
我同意他的观点,“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脚”不正是说明环境对人的腐蚀吗? 我认为,人之初,性本无。一个人的精神和思想、人格与品性与他生存环境和活动经历密不可分。
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是很容易会抛弃良知,泯灭人性,从而做出人间最野蛮、最无耻、最黑暗的事情。
本案中梁红亚就是这样,人类历史上多少成河的血泪,多少惨痛的故事,无不如此。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一次多年前降临在我身上的灾难,我竟然被人诬告参与盗窃,而这个诬告者竟然是我从小学一直到中学的同学!
也许有人会这样认为,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认为人家为何要冤枉你而不是别人呢?我承认任何事情的发生是有一定的缘由的,但我想难道冤枉人也是合理的?
我向来是不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人的,然而沉重的、撕心裂肺的疼痛降临在自己身上时我们才会感觉到什么是疼痛?什么是人性?才会感到人性是靠不住的。小到个人,大到社会,无不如此。
那么,觉察到人性的恶就要改变自己善的人性吗?我想这只能使我以最大的热情和热血去珍惜、去追求人性中最美好、最圣洁的元素。
我生活自己的精神境界中,我为自己而活着,我为自己而感动着。
几年前,我骑摩托车上班,途中一老人突然横穿马路,我躲闪不及,车子的方向镜把他撞倒在地,我也被重重在摔在地上,庆幸的是我当时戴了头盔,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昏沉沉的我从地上爬起时立即走过去询问老人的情况,我送他去医院诊断,善良的老人一路上不停的安慰我,在医生的建议下给老人挂了吊针,我一直守侯在老人的身旁。
那年的春节我特意去看望了老人,当我见到他时,我突然觉得这是两颗理解的心、善良的心会聚在一起,当他看到我时,他显得特别高兴,他笑得特别灿烂,我觉得这笑脸是人间最美丽的、最温暖的笑脸。
什么是人性?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的理解、仁爱、忠恕、诚信、礼让、宽容、慎独、怛恻、悲悯等情怀就是我们应该发扬的人性,只有当一个人在心中时刻拥有了这样一些美好的情愫时,我们才能说自己是一个有人性的人。
但我认为,仅仅依靠人性是靠不住的,人性也是有限的,指望人性之善或良心发现,去解除内心的恶念,做到弃恶行善是靠不住的。
人们总以“各扫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来揭示人间世故,人情冷暖。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一种和谐共存,相互关爱的美好境界呢?
我认为必须靠制度,这是一条最好的路径选择,邓小平曾说:“好的制度坏人可以变好,坏的制度好人可以变坏。”
譬如一美国老人雪天行走,不幸滑到造成骨折,当地法庭判定老人摔到地店门前的主人承担赔偿责任,因为他没有清除自家的门前雪。
“各扫自家门前雪”在这里成了一种必须担当的责任,当我们每个人都担当起自己的应该担当的道义与责任时,我们的社会一定是非常美好的。
道德靠的住吗?
就上述案例,教师本应该是道德的楷模,那么为什么最应有道德的人却成了最可耻的罪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教师本身的心理是阴暗的,本身的人格是不健康的,何以培育孩子的情感与心灵?
根据西方人的“原罪意识”和“人性恶论”的思想,他们已经提出了总统是靠不住的,因为人就是靠不住的,而总统也是人。
那么教师呢?我们不能仅仅让教师背负一个无上虚高的道德外壳,而与其实际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形成层层的不对等。
譬如《教师法》中相应的条款还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如果法条明文规定应然利益都不能得到充分保障,教师的道德建构的支点在哪里?
这让我想起了教育部出台的免费师范生制度,想起了昨天网友小灵跟我说的困境。
小灵说:“今年,我报了师范免费生,可是免费生不许考研的,我是估分过低才报了这个,结果分数出来后,悔啊!本来能上北大的,唉,我现在必须回原省,先到农村支教2年,再可以自己调到城镇,若没地方要,就在农村一直教下去。可是,我现在知道了,不仅交罚金,更厉害的是还要留诚信污点。”
在这里我不想评判小灵的行为,也不想分析免费师范生制度。
我只是认为再好想法和愿景,再好的道德与情操都需要好的制度去执行和保障。
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如何吸引最优秀的人从事教育?这不是仅靠一味的道德说教就可以完成的,它必须要靠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今年地震中,涌现了一位世上“最牛的校长”,他牛在哪里?
网友“小小”认为,“最牛校长牛就牛在他明白人性是靠不住的,单方面要求老师们加强道德思想修养、舍己为人是不现实的,‘范跑跑’遇到地震先跑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在灾难到来之际与其寄希望于教师的道德操守,不如未雨绸缪,搞好紧急演习并把它作为一项好的制度贯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