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开幕式的文化解读
奥运会的开幕式,可以说很精彩,也很震撼!但是我想说的不是大家看到的好处,而是自己感觉到的一点不足。不是本人过于偏激,也不是被人求全责备,只是想把自己的一点看法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第一,点火仪式没有把气氛引导到另一个高潮。
点火仪式是每届奥运会开幕的一个高潮和亮点,本届奥运会的点火仪式就其本身来说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无论是人选还是方式,都足以登得上开幕式。遗憾之处在于点火仪式没有超越整个开幕式前期的气氛高潮,没有达到层层递进,逐步把气氛引导到最高的效果,给人以虎头蛇尾、头重脚轻的感觉。不知道是张导江郎才尽,不能超越自己,还是本人的感觉有问题 。
第二,真个开幕式都贯穿以“文”的精神,看不到“武”的影子。
无论是“和”“合”文化还是笔、墨、纸、砚等等,开幕式始终贯穿的都是“文”的标志和烙印。其实,中华文化“崇文”和“尚武”自古并重,文士尚且佩剑而行,弹剑作歌,更不要说中华五千年文化中“武”的精神贯穿。不知是“人文奥运”限制了张导的思路,还是政府希望通过奥运向世界传递华人“温文尔雅”、“舞文弄墨”的形象?
个人总是觉得开幕式从头到尾缺了点什么,是中华民族“龙”图腾没有得到突出,还是中国人顽强不屈、勇于拼搏的精神?我不主张整个开幕式都是金戈铁马,但是总也要一点“武”的表现。太极拳是武的一种,但是以柔克刚的“武”总是没有两军对垒的“武”更震撼人心(本人对太极拳没有任何贬义,只是从视觉感受来说)。崇文、尚武我认为合在一起才能表现中华文化。不知诸君有同感否?
第三,击缶的遗憾。
缶:是盛酒的瓦罐,不是上得了台面的东西。《周易×离》九三爻辞载:“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耄之嗟,凶。”意思是在老人临死之前,不鼓缶而歌是不吉利的,鼓缶唱歌是安抚老人的礼仪行为。这里的“鼓缶”是丧礼的内容。“缶”先是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的娱乐内容,后演变为丧礼习俗的礼乐。《庄子.至乐》中也说:“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妻子死了,庄子认为人死后不应该悲伤,应该高兴地送其走,于是鼓盆而歌。还有大家都学过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渑池会上,秦王强迫赵王为其弹瑟,并命史官记录下来侮辱赵王,蔺相如遂以血溅五步逼秦王击缶以相娱乐,相应的使秦王的身份更降一级,以回击赵王鼓瑟之辱。可见这个“击缶”并不是很有脸面的事情。张导是不懂“缶”还是不懂文化,在这种场合击缶,令人费解。
个人认为,击鼓比击缶要更适合这种场合。鼓,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世人皆知,同样是打击乐器。我认为击鼓不仅仅能让世界人民很简单的记住中国文化符号,也能带出战场杀伐或者喜庆欢乐的气氛。虽然说击鼓与“武”的关系更紧密些,但总比否还是要好一些。
纯属个人见解,并无贬低和挑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