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痴语:“四大发明”的“重新定义”


新闻痴语:“四大发明”的“重新定义”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早已妇孺皆知远播海外,假如有人告诉你,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竟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你会怎么想?经过一年多筹备的《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日前在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展。这次大展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协联合主办,重新定义的新“四大发明”丝绸、青铜、造纸印刷和瓷器首次集体亮相。这次大展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协联合主办,以丝绸、青铜、造纸印刷和瓷器四大文物为主展示了中国古代伟大发明创造,一经展出,就受到了极大的欢迎。(钱江晚报731日报道)。

读了这则报道,总觉得有不对劲的地方。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妇孺皆知远播海外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真的就被如此轻易地给颠覆了?颠覆了这一传统概念上的科技概念对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进步会有什么样的贡献?报道中,记者援引权威人士的阐释说:“原来的四大发明,已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那么谁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呢?“丝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创造发明之一,与其它创造发明相比,有着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最远、技术最高四大特点”。再看看权威人士的身份——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明白了,这又是一次对科学成就的“为我所用”的“拿来主义者”的异想天开!

这些年,科技界也和电影电视界人士犯了同样的浮躁症:想出成就,但是江郎才尽,没有成就,又不甘寂寞。影视界就变着花样翻拍重拍老题材,添油加醋地对古典名著、红色经典“重新定义”,结果浪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以及资源,观众就是不买账。科技界呢,“两弹元勋”的卓越,没人能够超越,“水稻之父”的寂寞,没人能够承受,那怎么办?怎么样也得弄出个“动静”来啊?于是,就出现了“吃祖宗”行当。他们在实用主义观念指点下,能够“为我所用”的,就大张旗鼓地传承弘扬光大甚至夸大;不能“为我所用”的,不妨深入研究考究探秘揭秘解密,来他个新解心解甚至全盘颠覆!这不,传统的四大发明里,那些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等,如今都成了“昨日黄花”,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也不可能创造出什么实用价值了,那就打着科学旗号,来个“重新定义”,把它颠覆掉,弄出来个“新四大发明”来,让丝绸、瓷器、青铜等现在能够制造、世人大都喜欢的商品取而代之,借用时髦语言说,创造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那对社会就是新的更大的贡献啊!

其实,我觉得这样不好。总想颠覆祖宗的人,未必就比祖宗高明。总想颠覆传统的人,未必就比传统脱俗。因为祖宗的高明就在于他们的高度在其所处的时代拔尖。今人的高度尽管高出他们许多许多,但是今人的高度还是建立在他们的高度之上的。古人的高明与成就,历经传承,已经约定俗成获得公众认可,这就是传统,就是新的基础。颠覆了这一传统,一厢情愿确定新的替代者,能否得到认可还是未知,走进“传统序列”更是遥遥无期,结果大致是传统的自损,新的夭折,两败俱伤。所以没有必要非得来个什么“重新定义”。况且,与时俱进是基本规律,新的发明创造肯定层出不穷,为什么非得挑三拣四、颠三倒四地固守“四大”,而不是承前启后、兼收并蓄地壮大为“N大”?再说了,这样“颠三倒四”的“重新定义”本身的科学性准确性到底有多大,也是需要“重新定义”的,说白了,就是质疑。

为了质疑对“四大发明”的“重新定义”,自觉地重新审读了对“重新定义”行为的报道文字,读着读着,竟然发现我的质疑也有“不对劲儿”的地方——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协联合主办的《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以丝绸、青铜、造纸印刷和瓷器四大文物为主展示了中国古代伟大发明创造,一经展出,就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啊哦,人家这次活动的主题与主体都是“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这样的展览中,丝绸、青铜、造纸印刷和瓷器“四大发明”唱主角的确当之无愧。可是,这并不等于是对中国古代科技“四大发明”的“重新定义”啊!将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文物“四大发明”,移花接木成对“中国古代科技四大发明”的“重新定义”,那是新闻报道者自身的痴语。

新闻报道的痴语,源自合理想象与一厢情愿。《钱江晚报》是浙江的地方喉舌,丝绸是浙江的地方名产,丝绸入选新“四大发明”,身价自然倍增,浙江人的光荣感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于是,身在浙江的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副馆长赵丰,在完成丝绸部分主要策展活动回到杭州的时候,自然要炫耀功勋,浙江媒体仅在做了个人访问之后,便以《科技馆展览重新定义四大发明 丝绸等入选》的立意选题报道,这一立意,说到底,仅仅是丝绸展览部分策展人之一的“个人见解”,带有非常的“主观意识”,能否代表主办的“官方”尚未证实,“片面性”也就不能排除。将此作为亮点并且放而大之,不能说不是“利益”所使然啊。

将“利益”作“立意”强扭角度,新闻“痴语”难免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