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走向疲弱,投资者信心逐渐丧失时,能说监管层没采取任何措施吗?显然不能。
针对市场对于大小非的恐惧,4月20日晚,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以规范大小非的减持行为。紧接着,4月23日又顺应市场的意愿,将印花税税率从此前的千分之三调整为千分之一,并导致市场形成了“印花税缺口”。
但是,规范大小非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大小非除了可以通过二级市场减持之外,“曲线”减持根本就得不到抑制,这从大宗交易的次数与越来越庞大的金额中可以看出端倪。而“印花税缺口”终究没有将3000点的“政策底”打造成“市场底”,相反,此缺口被彻底回补,并且,股指在击穿3000点之后,一路向下拓展空间,并直逼2600点。
投资者的损失是实实在在的。短短八个月时间,股指跌幅超过56%,市值缩水超过18万亿,与之相对应的是,投资者不再对市场抱有信心,监管层似乎也已经黔驴技穷了。
当然,来自监管层的维稳讲话并未因之而杜绝。前国家统计局局长出来力挺股市了,证监会的相关人员发表谈话了,新华社也撰文呐喊了。如6月22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要全力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政策协调配合。新华社也以“新华视点”的方式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的文章,意在提振市场的信心。
在A股市场上,“实干派”其实并不多,倒是监管部门以谈话、表态等方式的空谈却不少。以股指期货为例,中金所前年就挂牌了,监管层也表示尽早推出股指期货,然而时至今日,股指期货也只是听到打雷声,不见雨点来。此次尚福林说“要全力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相信又只是一次空谈而已,至少在短期内会是这样。即使真的有什么措施出台,但央行行长出于防止通胀的压力,似乎也不会配合。
不容回避,在维护股市稳定与防止通胀上,两大部门的政策定然会产生碰撞。但是,防止通胀却是头等大事,在此背景下,牺牲的只是是股市的利益,实际上也是牺牲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但市场不需要“空头支票”。退一步讲,即使是监管层开出更多的“空头支票”,除了在市场中产生小小的涟漪外,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实际效果。况且,其措施的可行性、实用性、是否真的具有生命力都还存在疑问。
每一次市场的暴跌,都会暴露出某些根本性的问题。四年的大熊市,股权分置终于浮出了水面,而后才有了股改。从去年6124点以来的暴跌,无论是短期内的跌幅,还是对市场的伤害,都是此前所绝无仅有的。包括大小非、美国次债危机、高通胀等,都是影响的因素,但这些都是表象而已。国内证券市场的问题,更多的还是表现在“政策缺陷”与“监管不足”上,这才是问题的根本与实质。
因此,要想真正维护市场的稳定,还需在进一步完善政策与加强监管上下功夫。消除市场上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关系,架构良好的运行秩序,才是真正维护市场稳定的举措,才是股市走出泥潭的原动力。
笔者以为,A股市场不能再像目前这样任其发展下去了。否则,只会产生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不仅投资者的损失会放大,市场也会跌入万劫不覆的深渊,再一次被“推倒重来”亦并非没有可能。而且,由虚拟经济波及到实体经济发展的危害性亦不能等闲视之。既然如此,当前最紧迫的,即是监管层从整个市场的利益出发,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出发,拿出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而不是动辄就抛出一张“空头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