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传统行业的挽救


对于全球化有太多的质疑和批评,但多数都是来自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挑战。我在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时,发现行业转移的大趋势之外,也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例子,最明显的是某些被称为西方的落日行业,比如矿业,包括煤炭和其他金属、非金属矿藏开采等。

有不少案例证实,中国企业正在国外收购这样的企业,从而使得行将关闭或者奄奄一息的企业重新生意或者工作红火起来,这些企业把回家的部分工人重新招回来。这确实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另一个原因是这些矿藏的不可迁移的特点,使得即使一国的需求减少时,而在其他国家需求仍很旺盛的情况下,不会受到需求侧的冲击。以美国为例,在本国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减少,往往对于该行业的打击是巨大的,但是,中国的需求跟了上来,这种需求是大国经济规模的需求,完全可以填补美国需求减少的空隙,仍对该行业起到了支撑作用。

煤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下面有篇相关的报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212刊登沙伊·奥斯特和安·戴维斯合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煤炭需求在全球产生蝴蝶效应》,全文如下:

    中国正在煤炭上重蹈石油的覆辙:为价格不断创出新高推波助澜,对岌岌可危的全球经济产生更大压力。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个煤炭供应大国——无论是用于满足内需,还是用于出口。但是在去年上半年,中国煤炭进口却首次超过出口,推动全球各地大部分煤炭价格上涨了近一倍。雪上加霜的是,今年l24日开始的冰雪天气和电力短缺促使中国政府将煤炭出口暂停至少两个月。

    自极端天气袭击了中国部分地区之后,亚洲的煤炭价格已累计上涨了34%。上周,美国、欧洲和亚洲的煤炭基准价格均创出历史新高。美国煤炭供应商康索尔能源公司负责外部事务的高级副总裁汤姆·霍夫曼说,煤炭价格的变化速度非常可观。他表示,公司正在考虑推迟签署部分煤炭供应合同,看看价格是否会进一步上涨。   

    目前的情况与l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的情况类似,不过中国在煤炭上的影响扩散速度要快得多。在石油方面,直到本世纪初中国的工业飞速发展之后,中国才开始对全球石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2004年中国大面积出现电力短缺,许多工厂被迫购买柴油作为备用发电燃料,致使中国对进口石油的需求增加,在这之后世界油价出现了大幅飙升。

    正当世界各地的种种因素导致煤炭供应日益紧张之时,中国对煤炭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今年l月中旬开始,澳大利亚的大型煤矿遭受水灾,该国对亚洲市场的煤炭出口也因此大幅下滑。与此同时,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澳大利亚的港口都在超负荷运转,船只不得不排起长队等待进港装船。南非电力短缺,停电时有发生,为了满足本国不断增长的电煤需求,该国减少了对欧洲的煤炭出口。在另一个

主要煤炭出口国俄罗斯,由于铁路运力不足,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全球需求。

    在世界其他地区,煤炭需求也在激增。日本是世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之一。去年该国的一个核电站因地震受损,一家发电厂的煤炭需求也因此增加了一倍。更长期的压力来自于印度。尽管该国煤炭储量丰富,但由于大力兴建燃煤发电厂,印度的煤炭进口正在不断增加。印度尼西亚在过去一年左右将更多的煤炭储备用于满足内需,因为该国高质煤炭的储量正日渐枯竭。

    多年来对美国煤炭一直兴趣寥寥的买家现在却在四处寻找煤炭供应,所以美国的煤炭生产商也在增加对欧洲的出口。煤炭生产商美国博地能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维克·斯威克说,这是一种蝴蝶效应,中国发生的事情推升了该国的煤炭需求,进而推高了世界其他产煤国的煤炭价格;北京的煤炭需求能波及到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和美国的怀俄明州。   

    煤炭需求在中国的推动之下大幅增长,这也推高了美国矿业、港口和铁路工人的工资,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与近来工业领域的工作从美国转移到中国的大趋势正好相反。美国煤炭生产商国际采煤集团首席执行官本·哈特菲尔德在上周四与分析师的一次电话会议上说,煤炭产业从未经历过如此显著而强劲的市场好转。康索尔能源公司表示,去年该公司经由美国巴尔的摩港的煤炭出口增

长了20%,今年预计将增长25%。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燃煤价格(亚洲煤炭基准价格)周一上涨至每公吨l25美元,较l25日累计上涨了34%,较20071月上涨了l43%。

    上周五,纽约商交所3月份交割的阿巴拉契亚中心山脉煤炭期货价格涨至每吨(美制)7938美元。虽然美国国内需求疲软,且暖冬令国内大部分地区的煤炭储备高于平均水平,但当前价格仍较2007年初上涨了一倍。

    有些专家表示,煤炭价格至少到2009年年底都可能会保持在高位,甚至会一路上涨,使增速本已放缓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目前燃煤发电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40%。虽然煤炭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但它在世界能源供应中的所占比重仍在不断加大。如此,即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煤炭价格也会维持在高位。

    与石油相比,煤炭价格相对较低,储量也更丰富,所以巴西、印度、越南和中国等迅速工业化的国家都在寻求使用煤炭。虽然清洁能源的应用正在日益增加,但迅速增长的能源消耗预计会为煤炭需求提供支撑。

    美国全球投资者公司的自然资源行业投资组合经理称,以美国为例,如果目前在建的燃煤发电厂投产,每年将新增煤炭需求5000万吨,大约是目前美国煤炭总需求量的5%。受发展中国家对钢铁需求的推动,无论是炼钢所需的焦炭还是发电所需的燃煤,其价格目前都处于历史高位。

    自然,刺激煤炭价格上涨的也不乏短期因素。例如今冬中国发生了50年不遇的暴风雪灾害,这不但导致煤炭需求增加,同时也阻碍了从华北煤炭产区向分布在华南和西部诸省的火电厂输送煤炭。

    由于中国大力整顿安全生产不过关和低效率的煤矿,因此在新煤矿投产及旧煤矿恢复生产达到一定水平之前,煤炭供应都会受到限制。虽然中国已经放开了煤炭价格,但仍然限制电价,这迫使发电厂削减煤炭订购量,进而导致在暴风雪灾害期间煤炭库存不足。

    现在还不清楚的是,中国政府需要多久才会允许关闭的煤矿恢复生产,或是着手解决煤电市场失衡问题。而其他推升煤价的因素则未必会很快发生变化。

    去年中国煤炭需求增速接近9%,其煤炭消耗量升至全球的14。中国的煤炭产量从2001年到2006年增长了大约一倍,但去年的增速放缓至6%,这便落在需求的增速之后。在短短5年前,中国的煤炭净出口量还有8300万吨,而去年只剩下200万吨。这急剧减少的8000多万吨煤炭出口占国际煤炭贸易量的l2%左右。澳大利亚银行矿业和能源行业经济学家杰拉德·博格预计,今年的情况将会

更糟。他估计今年中国要净进口l500万吨煤炭。

    许多能源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曾经认为煤炭是供应危机的绝缘体,而正是市场对原油供应稳定性的担忧推动油价创出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新高。煤炭资源在全世界的分布更为均匀,而且世界各地生产的煤大部分都在本地区被消化掉了。虽然煤炭价格在2004年和2005年也曾大幅上涨,但本轮的价格涨势更猛,人们由此而产生的担忧也更强烈,因为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目前正在加大,而油价仍在每桶90美元的高位徘徊。

    全球煤炭储量相对而言依然充足,但在发展中国家扩建开采和运输煤炭所需的基础设施却进展缓慢且成本高昂,而这些国家的煤炭需求偏偏又在不断增长。据英国石油全球能源回顾统计报告称,印度的煤炭产量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5年只增长了13,而煤炭消耗量却增长了40%。俄罗斯也计划将煤炭使用量提升一倍,以便于节省出天然气出口至利润丰厚的欧洲市场。

    直到2003年,中国还是包括日本在内周边国家的主要煤炭供应国。但从那时起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大幅加快,这一势头在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重工业领域尤为明显。于是煤炭出口开始减少,而进口开始增加。

    中国政府从2005年开始对煤炭行业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进行整顿,许多煤矿因此关闭。能源安全专家预计中国的煤炭出口仍会增加。但中国的燃煤发电厂又在成百上千地增加。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数据,仅在去年7月至l2月,中国的发电能力就增长了1 8%,其中多数是以煤炭为燃料。

    为确保煤炭供应的畅通,中国对华北煤炭生产基地附近的铁路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但到去年12月中旬,供应链中断的迹象开始显现出来。l2月11,西部重镇重庆市在入冬后首次宣布限电。政府官员表示,发电厂机组由于超负荷运转而停机,而且煤炭供应也不足。到今年1月初,政府表示已经关闭了l0412座煤矿,并计划再关闭 l00余座。与此同时,新一轮的煤电价格谈判又正在酝酿之中。自从政府两年前放开价格管制以来,煤炭价格就稳步攀升。然而眼下政府为了抑制处于11年高位的通货膨胀率,一直对电价实施最高价限制。    到了l10日,暴风雪开始席卷华中和华南地区。  

    由于煤炭供应不足,南方地区6%的发电能力被迫停机,酿成5年来最严重的电荒。

    由于冬季家庭取暖和用电需求要与工业争电,以至于煤炭供应不足的影响还蔓延至其他商品市场,钢、铜、锌和铝等产量均受影响。例如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商——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关闭了一部分工厂,进而推动美国期铜价格上涨。

    市场通讯《煤与能源》的编辑吉姆·汤普森表示,若全球煤炭价格居高不下,欧美的发电业也有可能因此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