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已发表于《华夏酒报》
酒企用人的 “三大陋习”
【特约撰文/查钢】
如今,消费力增长迅速引得快速消费品行业越来越热闹,特别是酒行业,新品牌是层出不穷,一个个白酒品牌文化味十足,高端产品也是越来越多,区域性啤酒品牌在每个地方都有,加上各类葡萄酒品牌的争奇斗艳,新兴黄酒、保健酒品牌之间的你争我夺……在各类品牌大战的背后,则是无数营销人辛勤的劳作。
现代化酿造、勾调、检测技术的普及与完善,加上普遍采用新工艺酿酒技术,使酒体的基本质量水准已十分接近。整个行业已经很成熟,但是成熟的是行业的技术,不成熟的却是行业的营销水平。
新世纪,企业缺乏的是人才,然而,酒类行业中有一些很奇特的用人现象,笔者姑且称之为“三大陋习”。
奇怪的“酒精”人才
什么样的人才算有经验?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才?过去,从事酒类销售的人强调的是年龄,认为年纪越大经验就越丰富,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酒类企业中年纪大的员工往往占有优势,但随着市场销售由经验型向创新型转变,一些年纪大的员工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市场信息把握不准,在开拓各个市场的过程中墨守成规,进取不足。
在市场经济运作的环境下,各类营销人才层出不穷,“酒量就是销量”,这是酒企营销的一种特别口号,以能喝酒衡量业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大多数销售人员入行先练酒量,不能喝酒,就不能入行。
于是,大多数市场谈判成了“酒桌会议”,在某些区域,这种以量定销的方式竟然取得了不小的效果。此风之下,在一些终端场所,应聘促销小姐,若是不能陪喝,就不够入职资格,在这种风气的刺激下,某些消费者点名要求能喝酒的促销员一起陪喝,这一种奇怪的现象在业内屡见不鲜。
缺乏人才库储备
有一个现象:在一年三节(五一、国庆、春节)之前,很多酒企都会集中招人,登报纸、上电视或在现场招聘,在同行“挖人”以至市场上出现有的促销员身兼数家酒厂的促销任务,众多酒企促销员在节日期间忙得是不亦乐乎。
产品离不开促销,但奇怪的是不少企业都是临时招人,平常却没有建立人才储备库,需要时“求才若渴”,不要时“一刀两断”。酒企的临时用工让很多求职者望而却步,在职的很多员工对企业也没有认同感。
如今,市场消费者群体趋向精确化,而我们的销售队伍却还是“胡子眉毛一把抓”。2006年在武汉就有一个笑谈,某家保健酒公司上月刚吹嘘自己的销售队伍有多少多少人,遍及各大商超酒楼,结果不到一个月,其下属一大半的临时促销员集中跳槽到另一保健酒公司,公司一下子陷入“人去楼空”的尴尬境地。
丑陋的“街霸”现象
地方保护主义在酒类行业中表现格外突出,当地政府指定本地酒作为商务公务用酒就是一个例子。
尤其在啤酒行业,每年的啤酒销售旺季,“肢体冲突”的促销手段屡见报端,这种恶性竞争的循环已经成为酒企发展的一道阴影,渠道战已经白热化到无序的地步。
和谐社会需要的是和谐的竞争环境,和谐的竞争环境需要和谐共赢的企业一起来创造,但愿这些丑陋的用人现象会逐渐消失。
查钢 经营师 武汉市蜂业协会理事 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专家《医药经济报》特约撰稿人《酒世界》杂志营销顾问团专家 《会议营销》杂志专家组顾问 现为湖北某医药公司副总经理企划人 近10年市场工作经验,从事医药市场营销、策划工作多年,立志以职业经理人标准规划自我人生。对已全心投入,对公效益优先。擅长于咨询诊断、产品策划、招商运作、连锁加盟、市场推广,对市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为《全球品牌网》《中国营销咨询网》《中国医药会议营销网》《中华品牌管理网》《价值中国网》《融资网》等专栏作者和特约撰稿人,有近百篇营销文章发表在相关专业报媒、网站(如《医药经济报》《酒世界》《华夏酒报》《酒类营销》《财经时报》《新华商》杂志《特许与连锁》杂志《中国营销传播网》《中国管理传播网》等)联系电话:13517234133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查钢工作室:http://zhagang.umgr.com 在百度、Google搜索“查钢”实名,即可获相关信息。
服务的企业和品牌有:伊望奇鞋业/迪贝氏白牙素/百年蜂源特许连锁/绿泽泰家用医疗器械/贴得好镇痛膏/武汉月饼网(www.wh81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