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龙文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二)
作者 曹政钧
三:从龙的基本内涵看中国龙文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只要我们确认“龙”并不是事实的存在物,而是中国文化的创造物,那么毫无疑问,从龙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中,从 “龙”的基本特征、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上,我们可以探索到中国文化的认识方式,由此我们就可以清楚的洞悉中国哲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相对而言,西方哲学有比较完整的结构体系,他们的哲学体系一般由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价值论构成,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他们特别注重分析论证和语言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中国哲学不具有这种体系上的完整性和语言上的逻辑性,但是这绝对不能成为否认中国哲学地位的理由。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既不能用西方的哲学标准来衡量中国哲学的价值,正如不能用中国的哲学标准来衡量西方的价值一样。中国哲学思想是通过经验性的东西表述出来的,具有形象思维和意象思维的特点,龙作为一种意象,作为一种文化创造物,通过对它的分析梳理,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想、方法论思想、认识论思想、价值思想等等。因此在全球化时代研究中国龙文化不但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意义,在学术的意义上也是呼唤复兴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措施之一。
谈到中国龙文化的基本内涵,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国“龙”和 “龙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数量上讲,中国“龙”无论在种类和数量上都有无数的量,而中国 “龙文化”只有一个。在表现方式上讲,中国“龙”有着各种各有的表现方式,有善的恶的,美的丑的,而中国“龙文化”是华夏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上创造力对象化的表现方式之一,创造主体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就是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表现方式体现出来的。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形态各异的中国龙的表现特征从特定的角度总结出华夏民族表现在文化创造上的价值观念和方法论特征。中国龙凤文化研究学者庞进总结出中国龙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我想这是从龙的外在形象特征上来概括的,参照他的这个结论,如果从价值观念和文化诉求的角度进行概括,那么中国的龙文化具有如下基本内涵,或者说在龙的创造过程中体现出中国文化创造意识的如下诉求:
智慧:《易经》的研究者喜欢把《乾卦》说成 “龙卦”,这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刚健的意象和象征,人们也是通过刚健的价值理念塑造着龙的形象。因此“乾”卦的智慧也是通过龙的比喻来表达的。《易》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大明”指日,象征天道的运行。“六位”指一卦六爻所表示的六个时位。乾卦六爻,初爻为始,上爻为终,六个时位就是六个特定的时空环境。天道的运行适应六个不同的时空环境,遵循由始到终的发展程序,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初爻为潜,二爻为见,三爻为惕,四爻为跃,五爻为飞,上爻为亢,好比驾御着六条巨龙在浩瀚的天空自由翱翔。中国文化喜欢讲 “道”,“道”是世界的本体,当“道”被人所掌握,就成为内在于人心的“德”,在这个意义上“道德”就是智慧,它既有世界本体论的内涵,又有方法论的特征。《易经》中的乾卦既有智慧的内涵,又有道德的特征,既有本体论的内容,又有方法论的属性。那么《易经》为什么用龙的形象和精神来比喻乾卦?显然龙内在地具有了这种价值属性和方法论特征。在中国文化中,上古时期的大帝大皇都是有大智慧的人,它们大都有龙的体貌或具有龙的品性。像盘古、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唐尧、虞舜、夏禹,还有以龙为官的太昊,乘龙而行的句芒,生子句龙的共工,以猪婆龙为乐师、教飞龙效八方风音的颛顼,以及因母亲感龙才有幸出生的帝喾,等等。中国人生来尚古,喜欢效法圣贤,过去的帝王是龙,后来的帝王自然也是龙了。即就是不具备龙性,也得设法把自己包装成龙。这种与龙结亲的做法肯定是出于对龙的价值本质的肯定。因此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文化诉求,龙具有智慧的基本属性,或者说中国文化以智慧的理念塑造了龙的形象,因此有了“龙德”的称谓。
仁义 :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在中国文化中,龙具有行云布雨博爱众生的品行。相传释迦牟尼降生的时候,曾有名为迦罗和郁加罗的两位龙王兄弟,一个在左边洒温水,一个在右边洒冷泉,为佛祖沐浴净身。在《过去现在因果经》里,浴佛的龙王成了难陀和优难陀,他们“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迦等“天龙八部”也在空中作天伎乐,歌唱赞颂,烧香散花。佛教中的龙王其功能一是护持佛法,导佑众生。二是兴云布雨,消灾弥难。《华严经》称,诸位无量大龙王,“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道教的龙王主要有四海龙王(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闰,西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五方龙王(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诸天龙王(日月龙王、星宿龙王、天宫龙王、龙宫龙王等)。此外,还有清净龙王、大地龙王、法海龙王、妙罗龙王等六十八位,修吉神龙王、深林神龙王、多善神龙王、花流神龙王等一十二位,以及三十八山神龙王、二十四向神龙王、天星八卦神龙王,等等。道教龙王的主要职责也是行云布雨。如《太上护国祈雨消魔经》所言,遇到百姓苦于炎旱之时,天帝就派遣各位大龙王等,“兴动云雾,施绕世间”,让江河溪涧、上下四畴“皆得滂沛”;草木丛林、一切花果五谷之类,“悉皆生成,枝叶茂盛”。龙的仁义精神也表现在为人治病方面,如《太平广记》汾水姥中的龙为汾水姥“遗下一珠,如弹丸大,光晶照人。……老姥长子患风病,……其珠忽化为丹。……老姥……遂与子服之,其病寻愈”。龙既然有仁爱之心,也会得到人们的爱护。《搜神记》中的孙登治病龙称:“晋魏郡亢阳农夫祷于龙洞,得雨。将祭谢之。孙登见曰:此病龙雨,安能苏禾嫁乎?如弗信,请嗅之。水果腥秽。龙时背生大疽。闻登言,变为一翁,求治曰:疾痊当有报。不数日,果大雨见。大石中裂开一井,其水湛然。龙盖穿此井以报也。”
忠诚 : 在神话传说中,龙常常被描绘成圣贤的坐骑,这种描绘表达着对龙的忠诚的肯定。如海外南经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又如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马名),乘两龙,云盖三层。”“轩辕之邱在轩辕国北,其邱方,四蛇相绕。……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海外东经说:“……东方勾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海内北经:“冰夷人面,乘两龙。”《搜神记》陶安公骑赤龙:“陶安公者,六安铸冶师也。数行火。火一朝散上,紫色冲天。公伏冶下求哀。须臾,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安公,冶与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龙。至时,安公骑之,从东南去。城邑数万人,豫祖安。送之,皆辞诀。根据传说,黄帝与炎帝决战于阪泉之野,六条腾云搏浪的蛟龙随着他的车辇出行,为黄帝壮了行色,添了威仪。获胜后,又与蚩尤再战于涿鹿之野,这次为黄帝冲锋陷阵的是生着一对翅膀的应龙,最后,蚩尤终被应龙杀死在凶黎之谷。为了彰记统一战争的胜利,黄帝决定在荆山铸一尊龙鼎,鼎的周围雕刻云龙。相传鲧死后,尸身三年不腐,天神剖开他的肚子。这时候,一条无角的虬龙从他的腹中蹦了出来,这便是他的儿子禹。承继父志的虬龙禹吸取了鲧的教训,改堙塞为疏导,辛苦奔波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疏通了江河,将水患平息。当年为黄帝的统一战争出过大力的应龙,这次又为禹的治水事业立下了赫赫功勋:每到一处,都由它率领群龙在前面开路,它们用头和身躯冲开淤泥,用长长的尾巴规划水道,导引水流,沟洫了江河湖海,使千秋万代受益。
勇猛威仪: 中国的龙文化归根结底是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产物,到了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高潮,因此龙文化成了帝王的文化。作为专权的帝王威仪天下是他们的基本需要。好像没有哪个帝王不说自己是龙的。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于是被称作"祖龙"。汉高祖是母亲刘媪与蛟龙相配后所生,生得"隆准而龙颜"。楚汉相争时,范增发现刘邦具有"天子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汉景帝梦见赤猪化为赤龙,于是有了汉武帝。晋时有童谣"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结果应在晋元帝身上。宋高祖小的时候独卧讲台前,上有"五色龙章"。唐太宗出世的时候,有二龙戏于武功县池。龙的产生很大成分上是缘于古人对一些爬行动物和某些自然天象的恐惧。湾鳄凶残,蛇类阴毒,雷鸣电闪击伤人兽树木,云涌暴雨催毁房屋田园,这一切都太神秘、太恐怖了。由神秘恐怖而畏怯而敬惧,由畏怯敬惧而神化,神化之后更畏怯更敬惧。现在,龙又和帝王之权结合在一起。王权历来都是专制独裁的,于是,象征着王权的龙,便常常以张牙舞爪、狰狞蹈厉、耀武扬威、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神圣不可侵犯的面目出现。龙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样式,总是与它生长和发展的土壤存在着某种合理性关系,今天民主文化深入人心,龙的这种神秘、凶猛、耀武扬威的文化诉求已经失去了它文化的合理性,因此也就成为文化继承过程中的批判对象。
吉祥 :中国传统文化中,上天与人世间存在着一种相应的关系,即所谓的“天人感应”,天与人事能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一个朝代如果统治有失,天会降下灾害来警告,如果不能改正,天会降下怪异表示震怒,如果统治者冥顽不化,天就会降下祸咎以示惩罚,这种祸咎,就是按五行的循环来改朝换代。被上天选中的新的王朝或统治者因有德,上天往往要降下瑞符,作为新王朝有资格取代旧王朝的征兆,一个王朝如果统治得好,上天也会降瑞符以示赞同、鼓励。龙是吉祥瑞兽,也就成了瑞符的首选。据《史记》记载,黄帝因是土德,所以有黄龙出现;夏代是木德,有青龙降于郊野;商代是金德,山中有银滥出;周代是火德,天降下赤鸟;秦是水德,秦文公狩猎时曾见一黑龙。在民间龙是吉祥物,是太平盛世的向往和象征。人们可以做"龙驹",骑"龙马",登"龙门",上"龙虎榜""龙盘凤逸","龙骧虎视","飞龙乘云","生龙活虎","龙腾虎跃"; "攀龙附凤","望子成龙","降龙伏虎","行运一条龙";打 "龙拳",划"龙船",唱"龙歌";至此,龙已摘去神密森严的皇冠,走下神坛,以一种吉祥和悦的面孔来到百姓中间。作为中华民族大容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中国龙的精神也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同时,龙又是水神,普降甘霖、司水理水是龙的天职,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类的精神;进入现代社会后,龙逐渐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作为吉祥物,龙有腾飞、振奋、开拓、变化等寓意,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奋发开拓的精神。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龙的家园。龙文化广泛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工艺美术、建筑名胜、歌舞影视,还是岁时节令、婚丧礼仪、服饰冠履,龙都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盘旋、腾跃、奋飞等多种形式,占据着醒目的位置,体现着不可或缺的文化蕴涵。人们读龙书,演龙戏,唱龙歌,跳龙舞,栽龙树,养龙花,吃龙菜,喝龙茶,以"龙"为名;说龙,写龙,画龙,雕龙,舞龙,赏龙,立志成"龙"。处处有龙,时时见龙,几乎那里有华人那里就有龙的身影。
智慧、仁义、忠诚、勇敢、威猛、吉祥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着各种各样程度不等的论述,然而能够以最形象和普遍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大概只有“中国龙”文化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竞争的历史,无论是传统社会的军事斗争和未来社会的经济竞争,人类社会将与竞争相伴始终,竞争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国龙文化,发生于原始社会,成长于奴隶社会,成熟于封建社会,毫无疑问,中国龙文化在深深打上这些社会形态价值观念烙印的同时,也深深的隐藏着一种竞争策略和斗争艺术。所以曹操在谈到龙的斗争策略时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最能把龙的竞争策略讲得详细而深刻的应该是《周易》了。在乾卦中充满了龙文化的智慧和竞争策略,所以说乾卦就是龙卦。“乾·元亨利贞。《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元亨利贞”为乾之四德,是天道的本质,核心就是一个生字。《系辞》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初九,潜龙勿用”。这是象征一条潜伏的龙,既不能也不可有所作为。《小象》解释说,潜龙之所以勿用,是因为这条龙虽然具有阳刚的品质才德,但是由于穷居于下位,受到时空环境的限制,所以既不能展现自己的品质才德,也不可轻举妄动,有所作为。“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象征这条龙已经脱离潜伏状态出现于田野地面,显露头角,有利于见到身居高位的大人的赏识。《小象》解释说,九二之所以“见龙在田”,是因为这条龙有所作为,普遍施展自身的阳刚品德,得到世人的认可,产生了广泛的效应。“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乾乾”是自强不息的意思,“惕”是警惕,“若”是语助辞,“厉”是危险。爻辞说,九三是由“潜龙”、“见龙”进到第三位,这个位次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悬在半空之中,处境危险,作为以龙为象的君子应对这种处境,白天要自强不息,晚上也要戒慎警惕,虽然面临危险,可以免犯过错。《小象》解释说,君子之所以“终日乾乾”,是因为体现天道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毫不动摇,无论面临顺境还是面临危险,都要反反复复的坚持,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才能合乎阳刚的正道。“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九四象征一条龙业已经历了以上的三个位次,呈现一种前进的态势,应该适应这种态势,做出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选择,谋求更大的发展,可以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九五象征巨龙腾飞上天,利于见到有才德的大人取得了君主的职位,掌握了领导的权力。《小象》解释说,“飞龙在天”,这是取得君位的大人施展自己的才德,造福于民,发挥领导作用的大好时机。“上九,亢龙有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上九指乾卦最上的阳爻。上九象征这条巨龙向上腾飞,亢进过度,超过正常的情况,将会引来灾祸,悔恨不已。《小象》解释说,亢龙之所以有悔,是因为任何事物发展到盈满鼎盛阶段,必然会向反面转化,不可能保持长久。“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用九”即用九之道,也就是全面而不是片面地应用乾元之道的方法论原则。爻辞说,乾卦六爻皆以龙为象,虽然群龙全部具有纯阳刚健的内在品质,但是由于受到不同的客观环境的制约却有着不同的外在表现,因而“群龙无首”,不能把其中任何一条龙的外在表现孤立起来,奉为首领,当作必须遵循服从的固定的常规,如果在应用乾元之道的过程中有见于此,可获吉利。《小象》解释说,乾元之所以“用九”,是因为纯阳刚健的天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应该懂得阴阳协调、刚柔并济的道理,适应不同的客观环境的要求,灵活应用。《文言传》对乾元之所以“用九”也做出了两种解释:“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乾元用九,乃见天则。”这是把“群龙无首”提到“天则”即自然的法则的高度来理解,并且认为全面而不是片面地应用乾元之道,可以创造成就天下大治的辉煌业绩。
总之,中国龙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价值和辉煌,但是作为一种智慧思想,它依然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全球化时代,智慧决定着成败。谈到竞争,首当其中的经济竞争,那么,中国龙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我将在《探索中国龙文化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一文将重点谈论这个问题。
【阅读此文请登陆曹政钧企业文化工作室http://c13970290650.blog.163.com/】
探索中国龙文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二)
评论
2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