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上海金融报》
纵观近期宏观研究报告,热钱已成最热门话题之一,有关研究者对于热钱的担忧和恐惧达到了异常的高度。热钱被指存在的隐患在于,其一,热钱泛滥弱化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其二,热钱囤积积聚资产泡沫,威胁宏观经济稳定;其三,热钱的大规模快进快出易导致货币和金融危机。
热钱的担忧不无道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雨绸缪自然值得褒扬,然有些分析研究似乎感染了热钱恐惧症,对于宏观政策的建议亦过度受制于热钱的幻影。例如,有研究者指出,受套利和套汇双重动机的吸引,热钱正趴在银行储蓄存款账户,所以央行的加息万万不可轻举妄动;另有学者认为,由于热钱的存在,正虎视眈眈于房地产市场,故而政府应该维持房价稳定,否则房价下跌带动热钱流出会酿成金融危机的恶果。
那么,热钱是否真的是洪水猛兽,已经严重威胁宏观经济的安全呢?笔者以为不然,具体理由有如下三点。
第一,热钱的真实规模有被高估之势。研究者们对于热钱规模的估算,常用的是剩余法,即用外汇储备净额减去贸易净额和FDI净流入额。这样的方法在具体计算中会夸大热钱的总额,原因在于其只考虑净流量概念,没有反映国内金融机构的资本流出和流入;另外外汇汇率的变化也是最后净差额变动的原因,然此算法把币种价值的变化也归咎于热钱流动。
第二,所谓的热钱危机实为“海市蜃楼”的幻影,真实冲击力有限。据摩根斯丹利最近的研究显示,我国目前的热钱真实数额估计在2000-3000亿美元的规模。这样的数额即使不准确,但热钱的总规模也不会太大,因为在我国资本项目管制的情形下,完全投机的热钱是不具备大量生存和繁殖的土壤的。而一旦数额有限,在我国1.8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面前,热钱是无力兴风作浪的。即使这些热钱集中撤出,人民币大幅贬值的情形也不会发生,更无须担忧金融危机了。
第三,热钱撤出和制造危机的客观条件不具备。逐利是热钱的本质和“快进快出”现象背后的根源,热钱大量流出的基础是宏观经济形势出现问题和恶化。而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一直维持着高速的增长趋势,奥运以及灾后重建为宏观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决定了热钱不可能大量撤出,热钱危机产生的条件并不存在。
实际上,热钱之所以选择大量流入我国,主要是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以及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较高资本收益率,其他因素基本只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故而国内的宏观政策根本无须过度担忧热钱的危机,而牵制了其应有的行动和步伐。
对待热钱,需要的是适度的重视,过犹而不及。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其负面效应,采取相关措施阻止热钱继续流入和泛滥,疏导热钱进入良性的投资领域;另一方面,完全没有必要过度担忧热钱的危害,不要被热钱牵住了宏观调控的“鼻子”,在通货膨胀和经济面临下滑风险的形势下,要果断力行,在增长和通胀之间找到均衡点。具体来说,在通胀面前,央行加息无需畏惧热钱的加快流入;在宏观政策取向上,治理通胀始终是第一要务,不可本末倒置而贻误时机。
综上所述,热钱恐惧症正在泛滥,政策制定当局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和看待所谓的“热钱危机”,让宏观调控远离恐惧症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