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瞭望》周刊批评有关政府部门不作为,透支政府信用,动摇执政基石
最新一期《瞭望》新闻周刊发表文章,评论近期假虎照事件和瓮安事件。文章认为,以上事件充分暴露了相关机关和公务人员作风漂浮、纪律涣散、责任心缺失、依法行政意识淡薄等突出问题,可以说是该作为的不作为,不该作为的乱作为。在公众的质疑声中,政府信用严重受伤,直接威胁整个社会信用,威胁执政者与民众关系的存续。
文章称,喧嚣一时的陕西假虎照事件终于有了官方结论。一位大山深处中的农民主演的闹剧,演变成一起受到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伪照突破了三级部门、13名官员的把关,以省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名义召开新闻发布会予以确认发布,其对政府公信力的损害,可谓大矣。其间,所涉部门无不言之凿凿,胸脯拍得山响;更有厅级官员以“乌纱帽”作保,为“纸老虎”的登堂入室推波助澜。
贵州瓮安的一个简单事件导致严重的打砸抢烧风波,亦出人意表。起先是家属对女孩死因鉴定结论持有异议,继而是所涉人员系官员子弟、死者亲属被打致死等流言盛传,终致引发严重冲突。贵州省委书记直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后有“深层次原因”。除却幕后黑手的操弄,在流言传播的过程中,民众对政府信任的稀缺,成为情绪发酵的温床。而近些年类似的一些案件,之所以在真相大白于天下之前民声鼎沸,调查几经反复却不见信于公众,足见在某些地方,政府信用已被透支。
文章称,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石。政府实际上是执政者与民众订约的产物。政府信用是决定这种关系的最重要因素。一旦出现信任危机,将直接威胁这一关系的存续。建国之初,毛泽东就明确表示,各级政府名称中一定要加上“人民”二字,可谓是对现代政治制度中这种关系和信用责任最直接的注解。
政府信用缺失,其职能的实现就必然受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也就不足为怪。政府行为得不到社会和公众的支持与配合,严重时还会引起公众与政府的对抗。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方在行政过程中,信用意识依然淡薄,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依旧存在。这些地方,或虚报浮夸,弄虚作假;或随意行政,朝令夕改;或违法行政,执法犯法;或权力寻租,贪污腐化,已伤及公众对政府的基本信任。
因此,切实加强政府信用意识和行政伦理的教育,已相当重要。逐步建立起政府和公务员信用档案,加大对信用缺失行为的惩戒力度,亦是当下可供选择的现实路径。全面系统的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亦应尽快列入各级决策者的日程,作为政府信用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