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笔者解读此则新闻时,是怀着对参与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的所有人抱着崇高敬意和真诚感动的。笔者于19-23日跟随集团赈灾救灾运输帐篷车队深入过灾区一线汶川县,知道这条“生命线”上的凶险与艰难,沿途也遭遇过余震、塌方、山体滑坡、泥石流、高山飞石、烈日、暴雨、严寒、饥饿等危险,因此,不可否认,无论是在灾区生活的群众还是源源不断赶往灾区驰援的官兵、医卫工作者、志愿者都是新时期最可爱、最值得尊敬的人,他们的言行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和无私,也体现了“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的奉献与付出,更是中华民族压不垮、难不倒的意志与气节的具体、形象的表现与诠释。
但还是得遗憾地说一句,《渝公路抢险队:在塌方和泥石流威胁下开拓"生命线"》新闻报道记者王金涛文中所塑造的重庆交通公路抢险队第二突击队总指挥钟宁“典型人物典型事迹”所摘取的“不抢通不刮胡子”过于夸张和言过其实,实际上和大跃进时期的“亩产不到一万斤,我就不结婚”一样,于英雄谱的人物形象正面宣传和塑造,不仅没有起到突出的效果,反而因为过于拔高,容易让读者产生怀疑心理。
为什么绝大多数年轻人不再愿意去观看建国初期的一些战争教育片了?很简单,在荧幕上,正面人物过于高、大、全,里面的英雄人物实在太完美了,都带有明显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意味了:一个战士能俘虏一个班的敌人,机枪扫射,枪林弹雨中,勇士们健步如飞,连炸三两个碉堡全身而返,楞是皮都没蹭破一块,反面人物一个个蠢得像猪一样,听到一声“缴枪不杀”就全都尿了裤裆,乖乖放下武器投降。这样的故事和传奇,平心而论,现在还有多少人完全相信呢?
“不抢通不刮胡子”在报纸上白纸黑字地公然宣传,说穿了,是记者的弱智,也是审核编辑的弱智。把血肉之躯的英雄强行神话,除了让读者怀疑,破坏英雄的崇高和伟岸外,我看不出有任何值得称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