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国际“热钱”的策略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明研究员近日发布的一项报告称,游荡于我国国内的国际“热钱”规模已达1.75万亿美元,与我国的外汇储备总规模几近相当。虽然这样的数字并不一定真实,但国际“热钱”肆虐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正严重威胁我国宏观经济。

如此巨额的国际“热钱”已经给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害,并仍在进一步威胁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其危害路径主要有三。第一,“热钱”流入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弱化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第二,“热钱”流入滋生资产价格泡沫,影响实体经济健康增长;第三,也是最要命的一点,“热钱”追逐短期利益以及快进快出的特点决定了,一旦我国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或者投机空间消失,“热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撤出国内,此时轻则金融和宏观经济受到重创,重则诱发金融危机。

实际上,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出现的所有问题,包括通货膨胀、宏观政策失效以及经济增长下滑风险,无不都与“热钱”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可以说“热钱”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经济的最大“堰塞湖”。因此,治理国际“热钱”应成为下一阶段宏观政策的主体目标。

从策略论上说,治理国际“热钱”应包括两条路线,一是“堵”,二是“疏”,两者必须并举。“堵”就是要制止未进的国际“热钱”继续扩大流入;“疏”就是要疏导已进的国际“热钱”有序流出,不能一哄而散,从而给金融和实体经济过度冲击。

对于“堵”,可以有直接管制和间接调控两种手法。间接调控是根本的对策,就是消除热钱投机的空间和机会;所以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和波动,消除升值预期是主要策略;利率倒挂的局面由于受制于宏观调控的目标,短期内恐怕很难改变。直接管制就是加强热钱流入的管理控制,阻止其流入;所以需要从热钱流入的渠道上监控,尤其是对于热钱流入的非正规渠道,如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侨汇、地下钱庄等,进行更有力的控制;具体策略有很多,比如加强资本项目流动的管制,限制外资进入某些领域,规定最短停留期限,对跨境资本流入直接征税,以及对外资规定无息存款期限等。

对于“疏”,重在保证热钱流出的秩序性,不能够同一时间大量的流出。要做到这一点,重在维持经济基本面的健康和稳定,促使经济增长能够持续,诱导热钱进入实体部门,转化为投资资金;同时,要注意逐步和渐进的缩减热钱投机的空间,不能一步到位,一棍打死。具体的措施包括:首先,在控制通胀和热钱的同时,维持经济的健康增长,在通胀和增长之间寻找均衡点;其次,对热钱在国内的投资行为严加监管,禁止其进入投机市场而膨胀经济泡沫;再次,逐步消除和压缩投机空间,让热钱自主选择进入实体投资部门或者撤出国内,最终达到挤出国际热钱的目标。

热钱的变幻莫测以及“神出鬼没”确实对控制和疏导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直接管理相互配合,巧妙的搭配政策工具,度过“热钱”肆虐的险关,铲除悬在我国宏观经济头顶的“堰塞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