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灾难理性看待国家管理之困
显然,自“非典”开始,自然灾难与外交之艰已成为国家面临的最大难题。全世界都在关注我们国家核心职能机构的实际运作对这些灾难与困境的作为。然而,从“非典”、江潮、雪灾、物价飞涨、西臧问题、列车相撞,再到现在的地震、南方水灾,似乎在短短的时间内,那些国家性的难题波及全国、并迅速蔓延到全体国民仍至全世界,一次次成为国际焦点。
也许,这些灾难让目前专注奥运支持的政府始料未及。在这些灾难面前,国家调控力的薄弱与职能机构的执行不力一个个浮出水面: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灾难迅速支援的制度、职能部门的合力与统一的协调和快捷出击、全球性的国家品牌战略制定以及最终效果的评估等等,均显得如此苍。于是,计划的停滞、解决方案迟迟不出、解救现场执行不力、国外不和谐声音与公开抵制愈发猖狂¨¨¨国家管理摊陷仿佛有一触即发之势。
中央机构的综合调控对预防和迅速解决突发灾难的重大影响显而易见,而“信息不对称”及所谓的“阶段工作重点”或许是造成对困境作为不鼓舞人心的主要问题点。对自城市开始的政府现代化管理来说,快速触及并改观县乡行政部门是需要些时间。实施更强大的国家战略设想、快速构建公共管理新秩序以及对灾难的完整预警和防范机制,对于处在改革中的国家职能机构,无疑是需要对现行突发事件的反思和吸取更多经验。就现在而言,在将关注点转向灾区重建和国民激励,恢复对职能机构信心的同时,也该到了通盘考虑行政机构间的协同效应、信息预警和国家战略实施的时候了。
感人的是,在汶川发生强震的第一时间,最高领导层即快捷赶到灾区,不顾自己安危在第一线指挥救助工作。不可否认的是,领导一片爱心向民,可是,偌大的国家,仅依靠领导的亲力亲为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的是公共职能的快速改观,对灾难预警、救助和职能部门的快速协同的反应力。在经历雪灾、地震、洪水、泥石流、矿井下塌等等频发的灾难,为何每次反应到管理部门就是最高领导的指示、到现场救助,我们的执行和解决部门呢?我们的制度呢?是否完全有必要增加预测和救助灾难的专项职能部门,;是否可考虑各职能部门间建立面对突发性灾难的临时作战“突击队伍”---
世界已高度互联,奥运即将开始。我们有足够理由信赖国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