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将促进一个崭新的执政模式诞生
胡锦涛总书记与网友的直接对话,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有专家认为,网络将促进一个崭新的执政模式诞生!
2008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人民日报社,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能跟网民在线交流,放眼世界,这种沟通也并不多见。这其中除却领导人忙的原因,最根本的还在于网民与互联网渠道的“非主流”。胡锦涛总书记同网民的“亲密接触”,是网上民意的一次最大涌流,是民主开放的一次最大体现,甚至有人说,这是中国民主政治历程的一个“节日”。
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同网民进行在线交流,再次的说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网络的高度重视,并为所有的领导干部做出了榜样,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行程中,在市场经济推向深入,民意民情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运用网络,有利于提高领导水平,更新知识结构,更大范围的了解民意,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决策能力。领导干部上网,与网民交流,体现出一种新的工作方法,新的领导模式。是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尊重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及时整合各社会阶层好建议的有效途径。
在此之前,一些地方官员通过网上了解民意体察民情,被普遍解读为对网络这一民意聚集之地的看重,但这种看重与个人的执政风格有关,即不是一种主流的执政风格和政府意志。因此,官员上网、官员与网民互动,常被视为一种新闻事件而不是网络时代惯常的官民沟通常态。与此同时,网络具有的体制外监督威力,仍为一些地方官员忌惮甚至视之如敌,将信息时代的发展看作公众单方面的受益方,忽视或刻意抵触信息时代对于提高执政水平、提高社会管理能力的促进作用。
2007年初,中央政治局在集体学习时已专门研究过领导者如何适应信息时代、提高执政水平的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等等,反映了最高层对于网络时代的战略认识,也是一种明确的政策表达。总书记在线聊天,实际上体现了最高领导层对于信息时代的欢迎姿态,对于网络民意的容纳态度,对于与公众平等交流的现代理念。
有评论说,超过2亿的网民,无论从社会的任一方面,都已成为一支阵容强大、举足轻重的力量。从柴米油盐、看病上学,到每一项政策的出台,每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互联网都能以最快捷的速度形成声势。网民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影响着决策者的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对网民所说,“我们强调以为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在平等、广泛、畅通、高速的渠道下,网民敢于说真话,能够说真话,也因此能够让决策者听到真实声音,充分听民意、知民瘼、集民智,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更有利于下情上达,治国行政。
互联网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作为社会变革的产物,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交往、生活、学习、思维方式,乃至于整个社会的结构。互联网不是洪水猛兽,民意的畅通传递更不是洪水猛兽。因此有了省委书记欢迎网民拍砖,有了两会上总理感谢网友,有了如今总书记同网民直接在线交流。
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所说,现在已没有官员能忽视网络的力量。网络正在促进一个崭新的执政模式逐步成型,其原则即为:公开、互动。
网络给了公共决策前所未有的宽广空间:决策之前,网络可以充分预热、反映舆情所向;决策之后,网络又可及时反馈,给政府最佳的修正窗口期。
一个官员“网络化生存”的时代正在来临。领导干部要主动顺应这个历史潮流,不能面对棘手问题时,才去关注网络,而应随时利用这个平台,去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使互联网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途径;成为联系群众、开阔视野的新手段;成为治国理政、服务群众的新平台。
从总书记上网看互联网政治
胡总书记与网友交流凸显网络重要性
总书记在线交流浓缩的网络时代图景
外国媒体惊讶胡锦涛与网民交流:中共重视民声民意
网络正在促进一个崭新的执政模式逐步成型
民意涌流真正进入互联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