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跑跳跳身体好
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不喜欢我喊他重音的称呼,比如“乖乖”等,即使爸爸、妈妈这样的也不高兴,只有叫老爸,老妈了。询问原因,是因为在学校的孩子们看来,他们已经长大了,这样叫不合适了,不仅不合适,还可能被认为弱智。
但在网络上,这种在孩子们看来弱智的叫法,却正在热烈或者亲切地流行着。只有感慨自己老了,跟随不上时代了。对于本文后面的文字,70后也好,80后也好,无论有多少争论和不同意见,都千万别生气,别伤了自己的身体。对于我的孩子,一个90后,我都是尊重他的意见的,何况您呢?
时下最流行的,是关于所谓范跑跑和郭跳跳的。
这两个名字的流行,起于大地震,兴旺于某媒体的参与或者说深度参与,广泛传播于网络,进而在社会上流传开来。
实质上,争论是非和对错,非常的没有意义。以范跑跑被取消教师资格,作为本次争论的一个决定性胜利见证,就更没有意思。
两个世界观、生命观,没有共同点,甚至有与没有都不清楚的争论,对于世界和当前的这个社会,没有现实意义。也许,透过这场争论看到的和领悟到的,是关于真理的争论吧?也就是说,到底跑跑与跳跳,谁更正确,谁更应当成为形象和模范,谁更能最后模糊成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绝对正确的真理的化身。
真理没有对错。如果说两个人的争论有什么意义,那就是发现了一个真理,而且是两个人的共同点:产生争斗的基础,是身体好,还要有精力。
对于范跑跑事件,觉得还是有一些积极的意义。首先是他的真诚,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这种真诚,体现着他对自己生命行为的反省(虽然我本人不认可他反省得到的观点)。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在为这个世界生产着什么。说别人、甚至骂别人,都简单也随便,但反思自己不易;其次,他的逃跑行为,从非常狭窄的意义上说,还是有一定的带动性,还是有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如果班集体,都能以信服的态度,统一到他的思想上,都能追随着他快速地,最好还能步调一致的脱离危险,实际的效果,至少也是可以功过相互抵消(实际上也许根本就做不到,都在顾及私我,还要统一,难哦);三是范确实有非常敏捷的快速反应素质,有一个非常合适这种能力的身体。至于说,这个基础条件没有用到大家希望使用的地方,比如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到或者可以复制到这样的素质和能力,那是另外的问题。
至于跳跳,作为对手的存在和表现,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他启发了我们,使更多的人开始冷静地觉悟,这个世界,是否非此既彼?如果说范是一个模子,那么它代表的这个形状,非常有可能是当下流行的很西方的美国式的东西。但是,否定了这个模子,是不是就立马开始很东方的中特式的东西?同样作为教师,以所谓的潜规则,骚扰女学生的导师们,是不是就是因为他们的隐瞒和不反思,就成为不仅得不到谴责和清算,而且非常有可能主流、精英的东西?我们的文化,应该提倡并实践一些包容,跑跑和跳跳,都象是可爱的孩子,他们的成长以及过程,也就是在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大人看来,美中不足的方面,才是真理。变化和丰富性,才是真理。放下所谓的真理,才是真理。
小时候听到一个笑话。一个组织要群众集会,纪念已经死去的伟大人物,需要喊口号。对于这个带头喊的人,要求比较高,比如声音嘹亮等等。经过多方努力,发现了一个卖豆付干的不错,但可惜他没有什么文化,对于政治这类东西,不太明白。组织者就打消他的顾虑,告诉他跟着后面提示的高呼,就可以了。在集会的结尾,开始要喊口号了,于是,提示的人开始告诉了:某某某精神不死!这个人一紧张,就忘记了一部分,喊了半句:某某某不死。底下的人就有些犹豫,明明死了,怎么不死呢?就没有群起高喊,效果不佳。提示的赶紧说:还有精神,于是,这个人马上大声高喊:还有精神!群众更蒙了。后面提示的,又赶紧提示催促:喊原来的。。。。。。结果,这个人高呼:卖豆腐干啦!。。。。。。如同这个故事启发我们的,看的见的不死,是肉体,需要高呼的不死是精神。至于卖豆腐干,则是当下的活着,是现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