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与道物论之比较
在以上的章节中,笔者从古人的优选思想结合新物理学中的量子场论和系统生态论的有机阐幽与整合,并且使用现代性的象数方法学予以校正,在辨证内容逻辑形式上予以序贯,实行网络层次秩序的概念重整,只要经过从始至如的阅读思考,其实是再也明白不过的简单,为了不把课题引致复杂,很有必要把唯物论与道物论作出比较,在有比较之后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关于唯物辩证法:
一种思想方法。创於黑格尔,用主体与客体对待事物的认识发展过程,有正、反、合之程序,以见事物的变动性、关联性、矛盾性等。到马克思及恩格斯那里,则将其嫁接倒转为一切自然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
唯物辩证法所包函的“客观”辩证法,总结有三条如下形式逻辑规律:
(一)、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质量互变规律。
其核心是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考虑问题。
矛盾分析法: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这是如何对待矛盾的前提。
原理的基本内容: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括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在人们的思维领域,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说事事有矛盾。
(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一切事物从它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在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这就是说时时有矛盾。
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A、认为两分法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既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看到事物的那一面。既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对立,又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统一。B、认为一点论是片面地看问题,即看问题只看一面,而不看另一面,或割裂了对立与统一。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就能正确地分析矛盾,有效地解决矛盾。
从上不难看出:唯物辨证法承认事物的自主运动过程与事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反对辨证法同认识论的人为分割方法,肯定了对事物的认识--实践--再认识的从现象到本质真理的具体性,做到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对待,并且同具体存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运用方法措施,以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总结完善理论、再用于指导实践的实事求是的方法论。这就是说思想意识产生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是物质与意识的协调统一,是事物的普遍联系规律和永恒的规律运动方法方式。在有肯定的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的矛盾斗争中不断推进事物的发展运动之中。
从上我们就可以运用中国文字的严格性开展对唯物辨证法同道物辨证法予以理性和差异性的比较:
一)、唯物辨证法的实际涵意与方法论同道物辨证法在主要论点上有其表面上的有序一致的观点,但在文字表达学与形式逻辑和内在实质上的不够一致,在概念上出现了颠倒不确的互换: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与唯物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虽然有许多的立意相同之处:自然事物存在的广泛联系性、不断循环运动的形式、一分为二的偶联对待观点、主观和客观等自然观的协同互补统一、认识与实践性的再认识过程等方面显然有其一定偶合程度;但存在着许多的让人混淆是非不明的、性功正反不同不确的概念:
1、中国传统哲学注重和谐统一的思想和“中和”、“中庸”之道,“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人生立焉”为自然的大本,中国传统哲学中注重和谐统一思想和“中和”、“中庸”之道的“中态标量规范有序公约度量”,事物法于自然、和于术数,运用外察内审之法体验自然社会与人体,得出真义的结论,而不是经过思辨产生的人为立论。为此,“守中”(-1n—0--+1 n)的“标量规范阈值涨落位移中态公约度”是重中之重的、“事物‘因差’而产生的相互供需‘有无’化生作用的枢机”的“自己启动自己”的源动力,对于维护生态有序、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争取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对于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等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而唯物主义哲学讲究的事物对应双方是矛盾与对立的统一,是经历矛盾斗争的统一;而不是求大同存小异的和谐,一切统一只有在矛盾性对立斗争之后的统一,而引起社会的动荡与不和谐。没有认知到事物是在“标量中态有度‘差异’位移互补交易功信与物质”的自功效应,不理解中国古人优选思想中的“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自功含意,以“虚”之因同周围环境中不断补充能量的来源才出予“动”的机制,此中愈出的动是“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人生立焉” 为自然和社会的大本。是正常之态的协同互补,还没有升级为不调和性的对立矛盾之后而表征为对立矛盾的斗争,而“对立矛盾的斗争”是以“恶”为推动自然社会为发展杠杆,是失态过程的对耗。所以,唯物主义哲学把自然社会的正作用偷换为副作为的反概念,这是层序秩序与概念上的混淆是非。
2、中国古代的优选哲学是以“事物的相互生化作用为控制中心所维持的标量规范中态公约度”的稳态有序,反对“过犹与不及”, 即“既无太过也无不及”, 是老子言及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当唯物论尚不知功能信息程序过程系统的“道”的自功的时候,从而把道这个至高原理而放弃不顾,国之祖宗其实在五千年前早就有了定论。这个有超前的定论就被唯物论无法肯定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逻辑给予否定了。而自然上的事物的相互作用法则的生化是肯定地存在着,在没有肯定的基础上是无法比较成立的否定。
所以唯物主义的哲学作为自然和社会科学的指导,始终把握不住事物“中态公约度的稳态有序性的长治久安”的剧面,在处置事物的行动过程中不是过左就是过右、不是过上崇拜就是过下的关怀不及,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事件中可见一斑:敌对力量无法对待大部份的理政治国精英,被自己的“对立矛盾斗争”与“否定之否定”的形式逻辑,消灭于无形和有形的过程之中;文化遗产八国联军火烧了圆明园,而被自己的人为因素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绝大部份都砸碎了;以建立民本国家为原旨的民主富强家园,却以人民内部矛盾制造内耗性的动荡不安阻碍了几十年;应为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生存服务来推动发展,却以“斗私批修”性用无服务性的催收罚款管理代替德法兼治,等等。其后这种情况就无法晓知存私才能立公的原理,违反了“小河有水大河满”的自然规律。
3、中国传统哲学既承认“有”,而“有”是肯定存在着的事物,但不是唯物,还有信与精,而“有”是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抽象而出,用来表达事物性功上的“正能态与负能态”或“阴阳之气”的语用工具形式之有;又承认“无”,真因为存在着“无”才想得到需要日用的“有”, 则有又是从无而来,否“无”则无法取得“有” ,“无” 才是发明创造的动力, 目前世界上的原本没有的事物都是经过人的思维需求而创生, 即是“无为用, 有为利”的协同互补为哲学的最高亮点, 以“天之道利而无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为最高原则,而无是事物内外微观和宏观妙言的无声不息的不断运化,虽然把事物向发展对待,但是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必有“亢则害”与“承乃制”的中态之制,提倡物壮则衰、物极则返的规律存在,指出太过与不及、盈亏涨落消长性相互作用在“维持中态公约度的自动控制”的动力源泉,是时空多维层次网络性的标量规范稳态秩序的有机活态,正常有机自然、社会、人体是为非加和与非平衡态,认识到事物存在着常态与失态、在常态时防止失态,倡导“治未病”的无事、而不是多事发生,以真人“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为准绳,常态“以正立德”制邦、失态在不得已时采取争斗性的统一;
而唯物主义的哲学虽然承认肯定,但是没有始终把握好肯定,推翻了古代人们已经建立了的自然与社会规律的基础,虽然在语言上吸取精华,但在形式逻辑上予以否定,认为没有否定之否定就没有新事物的不断产生与发展,也就没有了事物的原有真理的根基所在,仅有事物的不断向前发展与演变,不知道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对自然和人类的弊大于利的多面性, 如果世界全盘自动化带来人类大脑和手脚不用则废性的萎缩退化, 嘴说劳动创造财富和促进了人类手脚智慧的逐渐完善, 而又在逻辑上否定之否定, 这些只要从其文章中前后对照比较一下是不难发现的, 除了语言表达上的无序贯秩序外,其实际上是戴着唯物主义的帽子在执行唯心性的泛虚与幻想成份;
唯物辨证法注重的二维的相互作用的个例二项对待,虽然把事物看着一定程度上的文字表述的动态,但是没有看到事物在多维网络层次标量规范稳态有序互相作用调控所维持的中态法则,在未全解中庸之道的深远涵意时,而无端批判之;而在行动上执行的是中态,所以既批左又批右,所以很容易走入极左或极右;把事物所处的稳态用平衡概念表达,没有看到事物所处在的“盈亏涨落消长气交”在推动着事物生化转运性的关键动因,为此所执行的是静态平衡观点,不知道平衡观点是事物终结了的静之期;文说充分发扬民主、百家争鸣,其执行的是批判形而上学和唯心论,文说这是求发展, 其实是把人的思想进行囚禁, 人们无法异想天开了, 无法取得应有的发明创造, 反而成为阻碍着生产力的决定性的人为因素;有其思想独裁性的许多方面:提倡事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不知道的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自然道法自然、社会道法自然、社会道法社会的相互作用自动调控中心法则,如何实现空想的共产主义回归类原始性的无自我激进的社会制度。
4、如此,唯物辨证法根本不能与中国古代的辨证法论同,其理论逻辑经深入比较审证探讨就有了非常大的差处与不足,认为其无比地符合客观规律原理,不如说在其没有同现代科学哲学比较的站角言论,仅能以唯物性的一面是中国古代辨证法其中的一个分枝,并且还要把其形式逻辑中的泛虚和幻想的成份进行改造。真如被授予“共和国英模”荣誉金奖的中华马克思主义研修大学的哲学教授--杜福华(入编中国当代思想经典)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找出了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的根本原因,指出马列主义思想理论的重大失误和致命弱点,结合我国传统哲学同现代科学的实证联系,提出复兴新型社会主义的战略和策略,澄清了各种复杂的大是大非问题,把新型社会主义如何走上法制自然原理正轨之治。
5、虽然中国古代哲学没有提出辨证法概念的这一词,但其内涵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这一词的范畴,是哲学科学前沿超时空的发现,没有附带着意识形态上的任何色彩,把哲学看着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则任何哲学也无以伦比。
本书为了证明上述存在的课题,谨提出了些粗略和能够说理的依据罢了。既然遇上了能够正确对待发展是硬道理的大好人文环境的时代,那就以直接了当的开展优势互补地比较,看那个理性充分而公允:
A、二者都在把事物以一分为二、以二合一的对待表达,可是在自然和社会的事物常态处于对偶互补、和谐协同、消长承制性的规范稳态秩序为控制中心的效应场原理,是事物的往复久安的正邦之制;而唯物辨证法是其认为的对立统一性的矛盾斗争运动,仅能运用于自然和社会出现的失态之治,在一个已经取得了有序稳态的社会与自然(有机正常人体)显然不合时宜,不继续存在着对立性的矛盾斗争运动,虽然存在些不常之象,也是规范制约管理上的不够完善,没有完整获得自然世界有机自主规范有序互补协同消长承制的法则罢了, 或者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人为地偏离与不作为。
B、其实辨证法是全人类的共同产业,不应附有任何意识形态观点,可是唯物辨证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党独尊不能兼容反馈监理政治辨证法的局限性,不能站在自然宏观上的更大范围的阐释整个自然和全人类的普遍规律;而道物辨证法有普适性,是站在有我国古代思想精华为根基性存在的肯定、又从否定其不足和缺陷的过程中,整合新物理学和系统生态体系,从新确立真理的存在而肯定。
C、唯物辨证法在其内涵中承认肯定,而在形式逻辑上是否定之否定,产生了逻辑学秩序上的不一致,其否定之否定处于过余思辨的行为,也同样容易产生唯心的执偏作为发生,过分强调客观的实在、忘却了认识--实践--再认识而产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容易走向机械唯物论的观点与形为。
D、唯物辨证法过分批判形而上学的合理成份,不知晓功形下与功形上的、功形左与功形右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合理成份的偶联和谐、协同互补、消长承制性的一元本体的自然社会(有机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原子等的总体独尊、其下为功信与物组不同的有机兼容)的规范稳态秩序效应场为事物相互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法则,而过分强调两分法分别对待客观与主观所存在的问题,为此,实际上是抛弃了整体的自然生态观。
二)、“量变到质变”:唯物辩证法则总结了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都必须遵循的“总规律”。只要遵循这一规律,什么事物都可以作出普适性的答案。既然如此,只要证明有一事或一物不符合这一规律,是否就站不住脚根了。那么就此验证一下看如何?以“量变到质变”为例,如人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全是左旋的,而葡萄糖是右旋的,参加生化反应的酶必须在结构上与之吻合,才能起作用,这就是为何人体不能变成草食动物,像牛羊一样光吃草就能活下去──咱们无法消化旋光性不同的葡萄糖组成的多糖。咱们应该比较1克碳和1吨碳的性质才是,可凡是住在煤场附近的白痴都知道,您就是把碳的数量从1克增加到1万吨,它仍然还是碳,并不会变成别的东西。生物繁殖是按几何级数增加的,这种量变引出了什么质变?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收获了的那万颗子和原来的种子根本没有什么性质不同。该如何用“量变引起质变”解释?为此,“量变引起质变”仅能用于某些方面,而不能当着事物的总规律。
三>、唯物辨证法同道物辨证法从上可以见到的既有其共同点,也存在着大同小异上的分歧,也有同自然真义不配匹的语言表达上的错误,更有辩证内容与形式逻辑不序贯、无连续的不协调,只要剔除不足与偏向观点,二者取长补短、实行优势互补,确立事物既分工责任承担的意义,又高度和谐协调互补一致,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具有同化作用的道物阴阳,自然上处在多种网络层次维系上的纷繁复杂的征象是“‘道物’ 的阴阳(负能态与正能态)因果‘同化异构’”作用下的产物,只有系统的逐级约束与逐级反馈承制监理、才能维持目标任务的协调统一是为最基本的要素质。才能取得人们的普遍接受与公允。
因为道与物是永恒不灭的,这个根基是肯定的存在,只不过人们在当前还没有完全认识与握住它的脉动,有待进一步获得论证完善罢了,应为肯定之否定、否定而肯定,而否定必须站在实践存在为根基依托进行理性比较之后,不能成为理性存在的否定,自然实际上的存在就是肯定的基础,没有背景的否定之否定是不能够成立的否定、没有肯定的基础也就没有肯定之否定,更没有否定之否定,否则是站在云端说白话,不能脚踏实地,是戴着唯物论者的面具在行的唯心泛虚性思辨,这不是地球人而是太空人,因为地球是实在,是公理一;
事物存在着永恒的相互作用,这也是存在的肯定,无法怀疑其存在的肯定,难道能否定吗?这种相互作用是建立在以道一生二、以二合一的事物量、质、功、信等对应偶联、协同互补、消长承制、互动气交为基础的生存转化机制,是正常自然与人体“既无太过也无不及”,维持在“中态标量规范阈值稳态和谐承制有序”,是星球之间与社会人体经历若干年的进化过程自主认知为善的崇高智慧的“公约度”与“公约量”,不是在矛盾与对立的斗争因素表现出的“公约度”与“公约量”,是道理二;
许多自然社会与人体和人类,实质上是一元一体的道物互补协调承制上的偶联关系,用人为分割为一分为二的两分法,是为了更好地把事物在关联性功表达上的到位,这种用于语言到位的表达是偶联互补协同承制,在常态情况下也是一脉相承亲善的彼此血肉相连的关联,而绝对不是对立矛盾斗争的统一,这种矛盾是以己之矛斗己之盾,或是以己之盾抗己之矛都是不可取的对立矛盾斗争,是公理三。
而矛盾和对立的斗争是自然及社会与人群之间表现的异常、出现了问题后进行纠治性方面的哲学辨证方法措施。因为自然有常态与失态,常态则用道物效应场性的以正治邦、失态则用矛盾与对立的斗争予以统一;事物的规律是整体系统的自然观, 而不是各有其说的主观与客观, 二者是偶联协同互补统一的自然观,而只能通过人的这个“自然之子”系统整体有机地去正确地外察内审性的践行认知与把握,根本不是经过思辩性“纯客观”地产生的不符实践的歪论,而规律的规律又是主观和客观互补协调而统一存在与作用的过程,人体就是这一过程。自然与社会也是这样的过程,其至大无外,其小无内,才能表明世界的协同与统一性的简单而又复杂的原意,即事物的同化显见简单、其异构而展示纷繁。
为此,其前不挂带功能与物质互补协同的定语,或分别单纯性以功能(唯心)或物质(唯物)挂带定语的辨证法的方法论还是空洞的形式与太实的机械形式,并不是本质存在的真义。所以, 虽然唯物论, 唯道论, 唯儒论, 唯佛论, 唯墨论, 唯法论,唯上帝论各存在着其偏向的精辟优势, 在系统完整地证解自然与社会规律上又存在着偏门的劣势不足, 只有通过优势互补, 去伪存华地整合到道物论上来, 只要我们面对过去的历史教训, 那么, 我们在往后前进的道路上, 就可以节省已经历验了的血与火的过余负出的买路钱, 国之祖宗和现代系统论早就给予了“天无私照, 地无私存, 人无私立”的公私协同互补的“天下为公”的康庄大道。
那么, 有人会说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理政治国的信念了, 我则说“天下为公”, “民本国家”, 民生是目标、民本是基础,而民主与民权则是维护基础,是达成目标的前提与手段。“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建党初宗, 是对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国家应有的“公权性质”的高度提炼,也是民本思想最为系统化的集中体现。取消二千余年的农业税, 发展工业和私有经济的有度规范, 反哺农业与教育卫生等事业, 最大有度地让利于民, 应证着“小河有水大河满”的自然辨证法则,才是到达“长治久安”之策。
如是:失序争之以得之常,常安用之以正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