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对垄断爱心


我反对垄断爱心

抗震救灾需要大爱,垄断爱心就不可能众志成城,通天塔就永远建不成。谁垄断了爱心,谁就控制了世界,却永远也不能得救,中国治水模式的历史就是这样轮回。

一种爱,必然有多种表达或传递方式。换句话说,爱心的凝聚方式和传递都还需要通过这次抒解国难来求得见证,这是考验中华民族能否越过历史三峡的关口。

国难当头,爱心奉献如大潮涌起,波澜壮阔,但是人们奉献的选择途径却并不多,就那几个官方或半官方机构的捐款账号。说实在话,这些机构有些并不为急公好义的善士所深知。当此危机时刻,一些民间机构挺身而出,公布了自己接受捐助的账号,还没等在实践中接受考验,就被武断地叫停了。

爱,不是施舍,更不是强迫。严格说来,爱需要心对心的传递,是人心之间的直通车。对于施爱和接受爱的双方,都是一种人格的提升,这才是圣洁的爱、纯粹的爱。这种理念过去被“千古一丐”武训所践行,现在则被台湾的大爱基金会、印度的圣女格蕾莎等所力行。

求救是一种本能,施爱是一种良能,接受爱更是一种权利。聚集爱心、传递爱心确需相当的“器皿”,否则无以担当。在中国百年爱心善举的壮史中,对于慈善公益从业人士有着相当高的要求,非信望卓著者不可担当,并非官阶越高就越深孚众望,虽然在整个民国时代红十字会之主要领导无不以政府要员领衔,但主事者无不是社会贤达名流。

爱心的聚集和传递,不是在复制现行体制,而是补其不足,确切来说是对人心的救济。现代各国多已认识到,爱心的凝聚与传播,实为社会舞台,远非公权力者所能包办。所以在国外,这个领域基本上是NGONPO(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的用武之地,而其中更多是宗教界人士所奠基,而政府与财团大可以作为出资者襄助。

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全民族的空前团结,爱心高涨,感天动地,友邦纷纷刮目相看,这些也许比中国30GDP持续增长更能获取世界的尊重。

泪雨与热血共流,义气与豪情同歌,这些爱心柔肠,这些侠肝义胆,市场买不到,政府强制也不能得,她铁定属于民间社会。

在这次共赴国难的壮举中,本应是官民共进,争先恐后,不分彼此。如果竞争的话,也最少应该是公平的。可惜,争夺爱心,垄断爱心,伤透了不少民间组织的心,是最值得深刻反思并迅速纠正的。应该确立这样的规则,捐款者、集纳捐款者、接受者,三者地位平等,统统接受检验,尤其不能对民间集纳捐款者加以歧视,但可以加强监管。

这次大地震应该倒掉而没有倒掉的东西,就让爱的洪流摧垮它吧。我们能够接受大自然无情的地震,但我们无法接受更猛烈更残酷的“心灵地震”,因为爱不能分割,更不能垄断。种下爱,让爱长大,收获爱,传播爱,是一个民族真正长大成人的标志。

没有人有权力垄断爱,因为这种爱决不可能是博爱,也不会与人分享。对这种公权力的变相扩张,要保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