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七大过后,各地方政府拥护中央政府的指示精神,纷纷出笼一批旨在提高民众财产性收入的政策措施。
例如陕西省召开加快发展住房二级市场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发展陕西省住房二级市场,发展住房二级市场是提高人民群众财产性收入的重要平台;例如河北省石家庄市举办第二届金融投资理财节权威峰会,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的张新文说,这一理论(指“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改革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群众收入与生活水平为导向的战略方针……分析本地现状,提出方法建议等等,少有不予响应和赞同的。
但是,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8年会”上的发言似乎有一点点不太符合“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精神。谢伏瞻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政府宏观调控要采取的对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讲了几点意见,其中第二个方面就是“要调整理顺务工和务农收入的比价关系,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防止务工收入的过快上涨,导致价格与工资的螺旋式上升,降低劳动力成本所推动的通胀压力”。
这一条意见让很多人感到不愉快,被批判为和中央“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精神严重不符。
要想有财产性收入,首先得拥有财产,还得是具有良好成长性即增殖能力的财产。这无非是不动产和有价证券两类,前者代表如房地产,后者代表如股票基金等。
然而,当今市道是全面唱空,房地产市场唱空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股票市场则是跌跌不休,创出十连阴的历史奇迹。让投资人感觉到似乎已经没有了资本的安全岛,去哪里弄到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仔细品味“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句话,中心是要提高拥有财产的民众的数量,也就是要让更多的人购置财产,那么,当前的市场状态也就是正确的了,政府通过宏观的财政和金融手段将资产价格拼命打压,这就是在“创造条件”嘛。如果国家要创造条件让民众进入财产市场,这个条件当然应该是一个“低吸”状态,这样看来,当前的市场疲软不正是国家创造出来的让更多地人以较低的成本拥有财产的条件吗?就像有人指出要善待和珍惜当前的市场下跌。条件具备之后,才好让这些没有多少收入望楼兴叹往股兴叹看着他人在楼市股市大把赚钱而眼热的贫民百姓能以较低的价格入市,拥有财产,然后大家一起再把资产价格涨起来,大家也就拥有财产性收入了。从而实现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目标。假如房市股市持续高烧,价格高涨,哪里还有人有本钱购买资产?怎么能够构成更多群众拥有财产的条件?怎么让更多的人拥有财产性收入?
切不能将这句话解读为“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虽然只是一个词的顺序之差,意思大有不同。如果理解了“更多群众”是指那些原来呆在财产性市场之外的人,一切都对了。对于已经拥有财产和财产性收入的人来说,也就是对资产持仓者来说,自然不在“更多群众”之列,成为“更多群众”入市的条件的牺牲品,不足为惜了。
面对当前市道,民众行为让人感到有点奇怪:为何已经住在楼里的民众都等着楼市跌到地板上好捡个便宜,却作为空仓的准股民不懂得股市暴跌也正好建仓?从而成为“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更多群众”当中的一员呢?
莫非官方对楼市的紧缩调控和对股市下跌的冷眼就是要让大家存钱来“提高财产性收入”?看中国的货币政策当前正处于加息周期当中,频繁的加息,加息似乎要让储蓄成为一个稳定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一条途径。但是,扩大内需的政策似乎也和提高利率鼓励储蓄的政策有点较劲儿。
刚刚看到的各种投资增长数据显示,或许政府是引导民众把钱投向非楼市和股市的另外区域,也不是储蓄吧。
阅读链接:
“提升群众财产性收入”PK“紧缩第二套房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