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 光明网
在高校工作的十多年,深刻体会到学术研究要跟党走的必要性。由于近年来对论文数量的要求,所以我在此也论述一番,暂且充作一篇豆腐块论文,也顺便在书记们面前留个好印象!
首先,各学院的教学与研究要领导来谋划,各教师的学术资源要仰仗院系领导的分配。领导来自何处?来自党委组织部的任命。组织部的任命有要求有一定的行政组织经验。于是,当过几年书记的可以转而到其他学院当院长,行政楼上有经验者转而升职来指导学院的工作,就成为高校内经常发生的事情。至于相关的学术经验,只要能指挥别人干就可以了。自己学术水平不行,可以发动下面的老师给你搞课题,两三年就见效。至于哪位学者不太服管教,只要书记在任命各部门负责人的时候略施小计(让那些经常跟自己套近乎的升任系主任之类),让你在事业上顿感大不如人,且与外界失去联系,你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
因此,那些看重学术独立性的员工可要清楚了,我们的组织原则是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至于传统大学里的看重优异——学术研究成绩突出,领导会用民主的法宝来治理和修理,突然降临到某个院系,来个民主推选,然后个别人统计选票,于是会产生大大多数老师意想不到、可又能推想到的结果来。所以切忌,学术研究坚决跟党走,即使你在学术上瞧不上眼的书记,也要多套近乎。再次重申已渗透到学校的潜规则:下级服从上级。
其次,企业看重的团队精神也越来越体现在高校之中。一些理工科领域的团队精神如今要推而广之。如今看来,黑格尔的自成体系的作品,应有不同的人写不同的部分才对;一部小说,应有不同的人分工协作才对。学校重点支持创新团队,一切研究唯有通过团队才能获得资源。至于团队负责人,非校领导、院长书记莫属。不知道校长兼任是重视此项工作呢,还是要提高一下自己的学术水平?最近看了山东某大学2006年批准成立的人文社科研究机构负责人,多有书记校长兼任,几乎校领导人人有份。看来学校有点不太信任某方面学有所长的博士、教授的领导能力。就像某个教育研究所,十多年来不用该学科的研究生一样。走马灯似地在此职位上镀镀金而升任其他部门的实际上都是不能致力于教育研究的、也不具备专业精神的一类人。怪不得某些学科研究的力量如此薄弱,淘汰速度如此之快。到头来领导自有说头,学科教师工作不力。可他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学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制约因素。中国有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些自己在行政职位上已有所得、还要在学术岗位上垄断的人们,难道就不想想教师何尝没有同样的心理,他们就只愿像打工者一样,专门致力于为他人做嫁衣裳?(原想在此罗列这些研究所的负责人,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就免了吧!)
顺便说一下,我校对教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支持的力度和广度有多大暂且不论,最近给党的各部门及管理人员专门上了一批课题,加以支持研究。这是十分正确的。党的工作和管理也需要一大批人员加以研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