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打击虚假贸易 防千亿热钱暴进暴出


热钱通过虚假贸易渠道进出中国,在业内已经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此次外汇监管当局才意识到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但是,这项监管措施却不容易执行,而且监管成本将是极其巨大的.在就热钱问题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我对以下问题提出了看法:

热钱流入的根本原因在于投资者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欧美的金融动荡,使得部分资金来到中国,既能寻找避风港,又能分享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好处,另外中国利率升值,同时中国的宏观经济增长前景良好,热钱在中国只有收益没有风险。

利用看似正当的途径将热钱引进来,这多数是商业机构行为。虚造的外贸交易、假冒投资之名的外汇贷款是主要方式。比如,以预收货款名义进来的资金,因为不可能对众多企业的外贸合同进行有效监控,所以这类外汇进来后就无影无踪了,有一个经典的案例是:境外公司的名义,与国内的外贸公司签订一个贸易合同,约定外方提前支付部分货款以便中方能及时组织货源出口。这笔钱入境3个月后,交货期到达,但中方以“货物生产中出现特殊原因”为由,要求外方同意延迟3个月交货。双方“经过多次协商”后,外方表示“予以谅解” 并同意中方的要求。又过了3个月,交货期再次来到,这时中方又以“原材料价格上涨”为由,要求外方多付些钱。为此,双方又“不断协商”了两个月,最后双方“不欢而散”,中方把钱还给外方,另外还赔偿外方预付款的10%。故事事实上是,这笔钱进来后,根本就没有人在留意它,如果像上面例子所说,这笔钱还会被驱逐出去,实际情况是,监管的漏洞根本就不会注意到它的流向和使用。企业借外汇然后在国内投机,这种情况在股市、楼市红火时也不少见。

 

出口多报,进口低报,这也是很常见而且技术含量不高的手法。外企以新增投资或追加投资名义将资金汇入,你无法了解这部分资金是用于生产还是用于投机,去年很多企业都在从事股票投机,其中不乏以投资或者明投暗贷进来的热钱。

 

客观地说,热钱来去无阻,固然有有关部门监管不严的问题,但是,即使监管再严,上面提到的很多途径进入的热钱都是很难发现的,除非大幅度地提高监管成本,中国已经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对外汇进行严格管制的国家了,堵总不是一个好办法,也不是长久可依靠的办法。中国只有强健自己的金融体系才是应对热钱冲击的根本解决办法。

 

热钱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长期投资收益,必然是哪热朝哪去。股市、楼市热炒,必然吸引热钱中的很大一部分,所以只能是越炒越高。楼市目前也只是在一线城市受到了较大调控,很多热钱已经转战二三线城市。股市里的热钱一直就不缺,前期只是有目的的打压,为了向政府要政策,一旦得手,热钱马上活动起来,股市再次像坐了垂直起降的战斗机。

我不认为能够对热钱进行有效监管,理由已在第3点里讲了。即使国家外汇管理局严格外汇资金收结汇管理,加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收支的动态监管和事后核查,加强银行短期外债指标管理,加大跨境资金流动的外汇检查力度,从投入成本和收益来看,是很不合适的。政府不可能像控制自己口袋里的钱一样,了解到每一笔钱的去向和用途,管理必然是有极限的,无法有效监督控制热钱的涌入,也就无法防止热钱撤离。

 

尽管监管不是最有效也不是最后的手段,但现在也只好采用这种防守性的对策了,先控制住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