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懂人心


  人心也是肉

  如何才能得到人们的支持?怎样才能得到人们的心呢?对于李世民吞噬蝗虫、曹操割发代首、刘备摔孩子等政治表演,你又是怎样看呢?

  人其实没有什么三六九等,但却有着主次重轻之分,正如原子的结构一样,那他们是如何聚在一起的呢?这可以从原子的结构中看到答案。如下面这个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所示:

  质子,中子,电子全都围绕在原子核的周围,只是因为原子核有足够的“能量”来“吸引”或者说是“抓”住它们。越是靠的近的越是抓的牢,相反越是远的就越是抓的松。一方面是原子再没有力量去吸引那么多,另一方面则是这些外围的电子也没有足够大的能量去走近核心。所以当“变化”发生时,总是这些边缘的电子先弃之而去。自然如此,人事亦是如此,因为人也是自然的一个部分。正如一个核心人物,他有多大的“能量”,就会吸引多少“量子”在其周围,其形态有似于原子的结构。

  《六韬》上说“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天下人心的向背象流水一样,阻塞它就停止,开放它就流动,不搅动它就保持清彻。哦!人心的变化真是神妙莫测!有圣人看到它的萌芽,就能推断它的结果)。”老子也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的意思是说: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使它这样的呢?是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道失德的人就同于失败。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道失德的人,失败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人心若水,导之则聚,任之则散。人不是争名夺利的机器,亦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马达。事道者得道,事德者获德,失道失德者无所获。正如孟子所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以在这个世界上绝对不存在无条件的好与坏,更没有无条件的爱与恨。李世民吞噬蝗虫、曹操割发代首、刘备摔孩子,目的皆是“收买”人心。然而,这又有何不可示人?如果有人原意为我将自己的孩子摔在地上,我也会为他两肋插刀,人心都是肉长的。道义是什么?道义还不是人心吗?以情换情,将心比心,义薄云天。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管理者不懂得主动争取部属相信他,当然也就得不到部属的信任了。自古便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说。所以如果你有一颗博大的心,根本不用去忧虑什么有人会回报你狭隘;如果你有满胸的侠骨豪情,亦无须去担心什么人世间的种种薄情寡义;如果你有无尽的笑语欢歌,也不必去惊惧尘世上的几多悲欢离合。

  “恩不论多寡,当厄的壶浆,得死力之酬;怨不在浅深,伤心的杯羹,召亡国之祸(恩惠不论多少,给人度过灾难的一壶浆饭,便可以得到献身之士。怨恨不在浅深,使人伤心的一杯羹汤,也可以导致亡国之祸)。”别人如何对待你,其实都是你教给别人的,正所谓“以其待人之术,还治其人之身。”利令智昏,可情更是让人迷惑与失控。为什么正义总不能进入每个人的心田?为什么邪恶亦总有人追逐?比如黑社会,抛开其它因素不讲,单从人心上说,亦是情令智昏。人心都是肉长的,所以,对于常人来讲,人心第一位的占领因素是情感,而不是理性或者正义。所以“女为悦己者容”,而不管悦己者是贼还是盗,是君子还是小人,只要你懂得欣赏我的美丽,我就会跟你去飞;“士为知己者死”,却不论知己者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是为公的,还是自私的,只要你认可我的能力,“赴汤滔火”万死不辞。因此莫笑刘皇叔摔孩子做戏看,至少他表达了爱将、惜才、重视你的本我之心。世人又何必不怀好意的去讽刺人家呢?人也是动物,不是电脑,不是机器。在每个人的心屿里都有一片天地,在每个人的情感中,都有一个世界,所以,普通人更多的是为了情义而生,为了感激而死,而不是为了天理而活,亦不是为了公道而死。这是现实,这就是人类,至少现在是如此。真希望有一天世人个个都懂得崇高,人人都明白大义,那样光明将会真的永驻,再无悲欢离合,再无冤孽情灾。

  道义是什么?道义其实就是人心。仁者不独须勇力,义者不只靠暴力;仁义若能行,天下自可定;仁义若不行,祸乱必无穷。或许你会疑问,情感第一,那利益又为第几呢?这与利益决定一切是不是矛盾呢?其实不然。利益是什么?它的根本还不是各种需求的组合吗?对于人心而言,它的第一需求或者说其根本需求,最终还是情感。此时对于其心情的满足就是其人的最大利益,或者说是根本利益。所以此时的情感即利益,对其情感的满足即对其利益的满足。正如人们所说“顺者为孝”、“恭敬不如从命”。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为什么会有侠肝义胆以及不二的忠诚,那怕是“愚忠”,那怕是“助纣为虐”。事实上,“知天之天者”,王事未必成;但知人之心者,其事必可成。(来自《给世界一个转动的理由》)

链接:    思海常啸       驿外疏影